成語:無動於中
拚音 wú dòng yú zhōng
解釋 心裏一點兒也沒有觸動。指對應該關心、注意的事情毫不關心,置之不理。
出處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三十三回:“以至頂到如今,偏偏碰著這位製軍是不輕容易見客的,他見也好,不見也好,便也漠然無動於中了。”
例子 麵對集體財產遭到大火的威脅,我們怎麽能無動於中呢?
語法 作謂語、定語;指沒有反應
典故
指意念專一,不因外界影響而動心。
後亦指內心毫無觸動,對事情毫不在意。
《論語.述而》“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宋 朱熹集注:“其視不義之富貴,如浮雲之無有,漠然無所動於其中也。”清 方苞《修複雙峰書院記》:“嚐歎五季縉紳之士,視亡國易君,若鄰之喪其雞犬,漠然無動於中。”魯迅《而已集.扣絲雜感》:“我逆料《語絲》必將有幾句感慨,但我實在是無動於中。”亦作“無動於衷”。
老舍《不成問題的問題》:“神聖的抗戰,死了那麽多的人,流了那麽多的血,他都無動於衷。”
近義詞 無動於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