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魯連蹈海
拚音 lǔ lián dǎo hǎi
解釋 戰國時齊國人魯仲連不滿秦王稱帝的計劃,曾說,秦如稱帝,則蹈東海而死。後以之表示寧死而不受強敵屈辱的氣節、情操。
出處 明·許時泉《武陵春》:“棄禮義而尚有功,魯連蹈海;墮名城以殺豪傑,李耳出關。”
例子
畢竟此生恥秦帝,忍學魯連蹈海計。
★龐樹柏《朱舜水祠落成征詩敬賦》
語法 作賓語、定語;用於處事
典故
《戰國策.趙策三》載,魯仲連反對尊帝為帝,向辛垣衍指出:“彼則肆然而為帝,過(進一步,或解為失)而遂正(同政,此指為政、施政)於天下,則連有赴東海而死矣,吾不忍為之民也。”
《史記.魯仲連列傳》:“魯仲連曰:‘世以鮑焦為無從頌(從頌,從容)而死者,皆非也。眾人不知,則為一身(眾人不知鮑焦恥居濁世,則認為他為個人一身而死)。彼秦者,棄禮義而尚首功(尚首功,崇尚殺人獻首之功)之國也,權(權詐)使其土,虜(奴役)使其民。彼即肆然而為帝,過而為政於天下,則連有蹈東海而死耳,吾不忍為之民也。……,”
戰國時,齊人魯仲連俠肝義膽,品格極高。
魏國派辛垣衍出使趙國,要說服趙王尊奉秦昭王稱帝。
魯仲連麵見辛垣衍,竭力說服他不要這樣做,並堅決表示,如強秦一旦稱帝,自己將投東海自盡,誓與秦王不共戴天。
後用為詠高尚之人堅守節義之典。
《後漢書.逸民傳序》:“蹈海之節,千乘莫移其情。”唐.李頎《行路難》:“魯連所以蹈東海,古往今來稱達人。”
近義詞 寧死不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