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目不知書
拚音 mù bù zhī shū
解釋 指讀書很少或沒讀過書;不甚識字或不識字。同“目不識書”。
出處 《舊唐書•哀帝紀》:“楷目不知書,手僅能執筆,其文羅袞作也。”
例子 祿山~,雖有軍功,豈即可升為宰相?此製若下,臣恐四夷將輕視朝廷呢。 蔡東藩《唐史演義》第四十九回
語法 作謂語、定語;指人不識字
典故
不會讀書作文。
出自唐人蘇楷之事跡。
蘇楷,生卒年月不詳,唐昭宗時曾為起居郎。
據載,他凡劣無藝,目不知書。
乾寧二年(895年),登進士第,引起輿論大嘩。
唐昭宗遂令翰林學士陸扆(yǐ以),秘書監馮渥,在複試時將其黜落,並永遠不許他參加科舉考試。
【出典】:《舊唐書》卷20下《哀帝本紀》800頁:“楷目不知書,手僅能執筆,其文羅袞作也。”
【例句】:明·淩濛初《二刻拍案驚奇》24回:“自實道:‘一發好笑。某乃山東鄙人,布衣賤士,生世四十,目不知書,連京裏多不曾識得,曉得甚麽興慶殿?草甚麽詔書?’” 清·張廷玉等《明史·吳道南傳》:“吳江舉人沈同和者,副都禦史季文子,目不知書……其首場七篇,自坊刻外,皆鳴陽筆也。”
近義詞 目不識書
反義詞 滿腹經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