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風花雪月
拚音 fēng huā xuě yuè
解釋 原指舊時詩文裏經常描寫的自然景物。後比喻堆砌詞藻、內容貧乏空洞的詩文。也指愛情之事或花天酒地的荒淫生活。
出處 宋·邵雍《伊川擊壤集序》:“雖死生榮辱,轉戰於前,曾未入於胸中,則何異四時風花雪月一過乎眼也。”
例子 小弟每常見前輩批語,有些風花雪月的字樣,被那些後生們看不見,便要想到詩詞歌賦那條路上去,便要壞了心術。(清·吳敬梓《儒林外史》
語法 作定語、賓語;指風月場
典故
①泛指四時景色。
元無名氏《魚籃記》第一折: “春夏秋冬四季天,風花雪月緊相連。長江不見回頭水,人老何曾再少年。” ②借指浮華空泛的詩文。
清蠡勺居士《〈昕夕閑談〉小序》: “使徒作風花雪月之詞,記兒女纏綿之事,則未免近於導淫,其蔽一也。”③比喻男女間的愛情。
《醒世恒言·賣油郎獨占花魁》: “一來風花雪月,趁著年少受用。”④借指奢糜的生活。
《水滸傳》第二回: “(高俅)每日三瓦兩舍,風花雪月。” ●宋邵雍《伊川擊壤集·序》: “雖死生榮辱,轉戰於前,曾未入於胸中,則何異四時風花雪月一過乎眼也? ” 邵雍說人的生生死死,榮辱沉浮就象四時景色的變換一樣,轉眼即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