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百不一爽
拚音 bǎi bù yī shuǎng
解釋 爽:失,差。形容做事有充分把握,絕不會失誤。
出處 爽:失,差。形容做事有充分把握,絕不會失誤。
語法 作謂語、定語;指很有把握
又作“百不一失”,“百無一失”。
百:形容“多”。
爽:失;差。
指一百次中沒有一次失誤或差錯。
戴敦元(?-1834年),字金溪,開化(今浙江開化縣)人。
幼年讀書記憶力強,十歲舉稱神童。
當時學政考他,他下筆如老練文人;麵問他經書義理,他回答如流水那樣連續不斷。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進士,累遷郎中(位在尚書、侍郎、左右丞之下,分掌各司事務)。
道光元年(1821年),為江西(今江西)按察使。
道光十二年(1832年),升刑部尚書(刑部主官,掌法律、刑獄等)。
戴敦元見聞廣博、記憶力強,眼睛近視,看書與臉麵互相摩擦,看過書總是不忘記。
每到一任官職,積存文件案卷閱覽一遍,來日下屬官吏偶然有差誤,戴敦元就摘出文件案卷來改正它,因此沒有人敢欺騙他的。
每上朝奏章對答有谘詢征求意見時,他就援據引用法律條例,背誦存檔文件案卷,一字不錯,道光帝很重視他。
到戴敦元年老,或者有人問他生僻不常見的事,他都能指出在某書某卷中所載文字可作解答,即在一百次中也沒有一次失誤或差錯。
【出典】:《清史稿》卷374《戴敦元傳》11552頁:“敦元博聞強識,目近視,觀書與麵相磨,過輒不忘。每至一官,積牘覽一過,他日吏偶誤,輒摘正之,無敢欺者。奏對有所谘詢,援引律例,誦故牘一字無舛(chuǎn喘,差錯)誤,宣宗深重之。至老,或問僻事,指某書某卷,百不一爽。”
【例句】: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姑妄聽之一》:“紫桃亦婉孌善奉事,呼之必在側,百不一失。” 杜鵬程《保衛延安》5章:“不光能成,還要保管百無一失。”
近義詞 百不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