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南征北戰,東蕩西殺
拚音 nán zhēng běi zhàn dōng dàng xī shā
解釋 征:征戰;蕩:掃蕩。形容轉戰南北,奮勇殺敵。
出處 晉劇《打金枝》第二場:“父王的江山,是他郭家父子南征北戰,東蕩西殺,十大汗馬功勞爭來的。”
語法 作謂語、定語、賓語;用於處事
典故
征:征伐。
蕩:掃蕩。
形容轉戰各地,英勇殺敵。
《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大會戲曲劇本選集.〈打金枝(晉劇)〉第二場》:“父王的江山,是他郭家父子南征北戰,東蕩西殺,十大汗馬功勞爭來的。”也作 ① 【東蕩西除,南征北討】。
(討:討伐。)《元曲選.無名氏〈衣襖車〉第一折》:“幼年間,東蕩西除,南征北討,多與大宋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