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窮則變,變則通
拚音 qióng zé biàn biàn zé tōng
解釋 窮:窮盡,困窘。指事物到了盡頭就要發生變化,變化了就會繼續向前發展。
出處 《周易•係辭下》:“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例子 文章之道,如夏、殷、周之立法,~。 清·袁枚《答友人論文第二書》
典故
指事物發展到頂點即會改變,改變之後始能開通久長。
神農氏死後,黃帝、堯、舜相繼為天子,由於時代進步,社會繁榮,太古樸素的文物製度,已經不能滿足人民的需要,黃帝、堯、舜根據形勢,開辟改變生活方式的途徑,使人民不會倦怠;而且,改變的方法神妙,在不知不覺中潛移默化,使人民得到好處。
《易經》的道理,是在無路可走時,就要變化,變化就能通達,通達就能保持長久。
後來演化為“窮則思變”,常常用以形容遇有困難和阻力,就會想出辦法改變現狀。
也可簡稱為“窮通”。
【出典】:《易·係辭下》:“神農氏沒,黃帝、堯、舜氏作,通其變,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
【例句】:唐·王維《酬張少府》:“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 唐·陸贄《論左降官準赦合量移事狀》三:“凡人之情,窮則思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