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去逆效順
拚音 qù nì xiào shùn
解釋 逆:違背。脫離叛逆者,效法忠於國家的人。
出處 唐·陸贄《詔諭淮西將吏詔》:“如能去逆效順,因事建功,明設科條,以示褒勸。”
例子 當由四川省臣據實奏聞,文宗以他~,厚加慰諭。 蔡東藩《元史演義》第四十五回
語法 作謂語;用於選擇
典故
逆、順:指對君主、國家的背逆和忠順。
脫離叛逆者,而效法忠於國家的人。
唐.陸贄《招諭淮西將吏詔》:“如能去逆效順,因事建功,明設科條,以示褒勸。”《讀通鑒論.唐肅宗.一》:“(安)祿山以凶淫狂奰(bì)之胡雛……無錙(zī)銖(zhū)之惠以餌其民,蟪蛄之春秋,人知其速隕,豈待靈武之詔,始足動天下以去逆效順哉?”(奰:怒。錙銖:古代的重量單位,六銖為一錙,四錙為一兩,指為量很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