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三不知
拚音 sān bù zhī
解釋 原意是對事情的開頭、經過和結局不清楚。後指裝糊塗。也引申為意料不到或很突然。
出處 《左傳•哀公二十七年》:“君子之謀也,始、衷、終皆舉之,而後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難乎?”
例子 桂娘一定在裏頭,隻作~,馮將進去,見他時再作道理。 明·淩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卷三
語法 作賓語、定語;用於口語
《左傳.哀公二十七年》:“晉荀瑤(即智襄子)帥師伐鄭,次(軍隊次宿)於桐丘(今河南扶溝縣西二十裏)。鄭駟弘請救於齊……中行文子(即荀寅,又稱荀文子,此時正在齊國)告成子(即陳成子,名恒)曰:‘有自晉師告寅者,將為輕車千乘以壓齊師之門,則可盡也(可盡殲齊軍)。’成子曰:‘寡君命恒曰:“無及(攻擊,打擊)寡,無畏眾”。
雖過千乘,敢辟(同避)之乎?將以子之命告寡君。
’文子曰:‘吾乃今知所以亡(文子自恨不知敵情)。
君子之謀也,始、衷(同中)、終皆舉(謀慮)之,而後入焉(入,指入言於上)。
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難乎!’”
荀文子認為,謀劃一件事情,應當對於事情的全麵情況有所了解,考慮到始、中、終三變,然後才能提出建議,付諸實行。
如果對事情的原尾並不了解,就不能無知妄說,輕率地去提出自己的意見。
從晉軍中聽到的消息並不全麵,因此不同意報告齊王。
後以“一問三不知”用為俗語,泛指本無所知或故作不知。
《紅樓夢》第五十五回:“不幹己事不張口,一問搖頭三不知。”在小說或戲曲中,有時“三不知”作“突然”解。
《醒世姻緣》二五:“正好好的,三不知又變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