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一陰一陽之謂道
拚音 yī yīn yī yáng zhī wèi dào
解釋 陰、陽:指事物矛盾的兩個對立麵;道:事物發展的規律。既有陰,又有陽,這就是道,即事物發展的規律。
出處 《周易•係辭上》:“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
典故
陰、陽:古代以陰陽解釋萬物化生,凡天地、日月、晝夜、男女等皆分屬陰陽。
意即矛盾對立事物的雙方。
道:古代唯心主義者所謂的宇宙精神本原。
古代唯物主義者指為事物的普遍規律。
一陰一陽的矛盾變化就叫做“道”。
表示事物的矛盾對立、互相轉化是自然規律。
語出《易.係辭上》:“一陰一陽之謂道。”唐.李鼎祚《周易集解序》:“陰陽不測之謂神,一陰一陽之謂道。範圍天地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宋.程頤《河南程氏遺書》卷三:“一陰一陽之謂道。道非陰陽也,所以一陰一陽者道也。”劉師培《文說.耀采篇》:“一陰一陽謂之道,一奇一偶謂之文。”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第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中國古人講:‘一陰一陽之謂道’。不能隻有陰沒有陽,或者隻有陽沒有陰,這是古代的兩點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