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雲從龍,風從虎
拚音 yún cóng lóng fēng cóng hǔ
解釋 比喻事物之間的相互感應
出處 《周易•乾》:“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水流濕,火就燥。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睹。”
語法 作定語、分句;用於書麵語
典故
《易.乾卦》: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水流濕,火就燥,雲從龍,風從虎。
聖人作而萬物覩。
”唐代孔穎達“疏”:“龍是水畜,雲是水氣,故龍吟則景雲出,是雲從龍也。虎是威猛之獸,風是震動之氣,此亦是同類相感,故虎嘯則穀風生,是風從虎也。”
“雲從龍,風從虎”本意為“同聲相應,同氣相求”。
後比喻時勢的際遇,英雄的聚會。
唐代韓愈《醉留東野》:“吾願身為雲,東野變為龍。”清代魏源《治篇》其三:“南陽、洛陽、晉陽、鳳陽,今日寥寥之區,昔日雲龍風虎之地。”元.貫雲石套曲〔雙調.新水令〕《皇都元日》〔殿前歡〕:“慶風雲會龍虎,萬戶侯千鍾祿,播四海光千古。”
近義詞 風從虎,雲從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