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伏生授經
拚音 fú shēng shòu jīng
解釋 指秦焚書後由伏生傳授私藏保留下來之《尚書》。後以此典比喻傳授學術。伏生,也稱伏勝。濟南(郡治今山東章丘西)人。曾任秦博士。漢文帝時,想要尋找能講解《尚書》之人,全國找不到,後來才聽說伏生能夠解說,想要征召他來京城。這時伏生年紀已有九十多歲,不能行走,於是就命令太常(司祭祀禮儀)官派遣掌故晁錯前往學習《尚書》。秦始皇焚燒書籍,伏生把《尚書》藏在牆壁內。從那次以後兵戰大起,人們四處流亡,漢朝平定全國,伏生再尋找收藏在牆壁內之《尚書》,丟失幾十篇,隻得到29篇,就用它在齊(戰國時齊國地約今山東泰山以北黃河下遊及膠東半島地區)、魯(春秋時魯國地約今山東泰山以南汶、泗、沐、沂流域)地區教授。學者們從此很多能解釋《尚書》,山東地區各位經學大師都去涉獵閱讀《尚書》去教授。後以此典指傳授經書學術。此典又作“濟南生”、“逸書”、“濟南書”、“遣經”、“伏生藏壁”。
例子 唐·李白《贈何七判官昌浩》:“羞作濟南生,九十誦古文。” 宋·蘇軾《和致仕張郎中春晝》:“跪履數從圯下老,逸書閑問濟南生。” 金·賈益謙《贈答史院從事》:“鄭圃道尊何敢望,濟南書在子當傳。” 金·元好問《鄭州上致政賈左丞相公》:“鄭圃亦能知有道,漢庭久欲訪遺經。” 清·吳偉業《汲古閣歌》:“伏生藏壁遭書禁,中郎秘惜矜談進。”
典故
《史記》卷121《儒林列傳·伏生》3124——3125頁:“伏生者,濟南人也。故為秦博士。孝文帝時,欲求能治《尚書》者,天下無有,乃聞伏生能治,欲召之。是時伏生年九十餘,老,不能行,於是乃詔太常使掌故朝(通“晁”)錯往受之。秦時焚書,伏生壁藏之。其後兵大起,流亡,漢定,伏生求其書,亡數十篇,獨得二十九篇,即以教於齊、魯之間。學者由是頗能言《尚書》,諸山東大師無不涉《尚書》以教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