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蓬萊仙島
拚音 péng lái xiān dǎo
解釋 此典指我國古代傳說在東海中有蓬萊仙島,為仙人所居。後以此典比喻海中仙境;或形容人間勝境;或指海島風景極佳。戰國時,自齊威王、齊宣王、燕昭王就派人漂海尋找蓬萊、方丈、瀛(yíng迎)洲。這三座神山,傳說座落在渤海(今遼寧、河北、山東、天津三省一市間之海)中,離人間不遠,仙人們擔心漂海將到,便刮風將船吹開離去。曾經有人到過那裏,眾仙人和長生不死之藥都在那裏。那裏飛鳥及野獸都是白色,宮殿都是黃金和白銀建造。未到那裏時,遠遠望去,三座神山像天上雲氣;到達那裏一看,三座神山反而映在水下。當船將要逼近時,風就把船吹開,始終不能到達那裏。世間帝王沒有不羨慕那裏的。此典又作“方蓬”、“方壺”、“蓬萊”、“三山海底”、“蓬萊銀闕”、“蓬瀛”、“三壺”、“三山”、“蓬島”、“蓬壺”、“瀛島”、“五山”、“員闕”、“壺嶠”、“瀛洲”。
例子 唐·李白《流夜郎半道承恩放還》:“寄言息夫子,歲晚陟方蓬。” 唐·李白《贈張鎬》之二:“滅虜不言功,飄然陟方壺。” 唐·李白《西嶽雲台歌送丹丘子》:“九重出入生光輝,東求蓬萊複西歸。” 唐·杜甫《奉贈太常張卿垍》:“方丈三韓外,昆侖萬國西。” 唐·李商隱《無題》;“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唐·李商隱《牡丹》:“鸞鳳戲三島,神仙居十洲。” 唐·劉複《長歌行》:“三山海底無見期,百齡世間莫虛棄。” 宋·楊億《漢武》:“蓬萊銀闕浪漫漫,弱水回風欲到難。” 宋·梅堯臣《次韻答黃介夫》:“神仙多羽翼,一一飛蓬瀛。” 宋·蘇軾《予初謫嶺南過田氏水閣》:“獨秀江南知有意,要三二別四三壺。” 宋·蘇軾《寓居合江樓》:“三山咫尺不歸去,一杯付與羅浮春。” 宋·張元幹《永遇樂·洛濱橫山作》:“攬浮丘,飄飄衣袂,相與似遊蓬島。” 宋·劉辰翁《沁園春》:“芳草迷津,飛花擁道,小為蓬壺借百年。” 宋·呂同老《天香·龍涎香》:“冰片熔肌,水沉換骨,蜿蜒夢斷瀛島。” 金·元好問《木蘭花慢》:“記海上三山、雲中雙闕,當日南城。” 元·薩都拉《漢宮早春曲》:“鞭卻靈鼇駕五山,芙蓉夜暖光闌幹。” 明·陳子龍《仲夏直在掖門》:“輕雲過員闕,風吹聞清虛。” 清·黃景仁《堯母廟》:“都山望堯山,離立若壺嶠。” 清·孫爾淮《水調歌頭》:“看取玉壺天地,何處有瀛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