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東方三千牘
拚音 dōng fāng sān qiān dú
解釋 牘(dú獨):古代寫字用的木片。此典指東方朔向漢武帝上奏牘,求得任用之事。後以此典指向帝王上書、呈奏和求得任用。東方朔(前154——前93年),字曼倩,平原厭次(今山東惠民縣)人,性詼諧滑稽,善辭賦,愛好古籍經術,博學多覽。漢武帝初即位,征舉方正賢良材力之士,東方朔初到長安(今陝西西安),到主管上書的公車官署遞上自己的奏牘,共用了3千枚木片。公車府派兩個人共同抬他的奏牘,剛好抬得起來。漢武帝到尚方署讀那些報告,每次讀一段後,便在奏牘上劃個記號,讀了兩個月才讀完。下詔令任命東方朔為郎(皇帝侍從)官,經常在宮內聽候差遣。此典又作“上書金馬”、“漢庭三千牘”、“三千牘”、“牘三千”、“公車困”、“上書三千牘”、“東方牘”。
例子 唐·劉禹錫《謁枉山會禪師》:“弱冠遊鹹京,上書金馬外。” 宋·劉筠《懷舊居》:“漢庭已奏三千牘,周室仍繙十二經。” 宋·蘇軾《次韻子由送千之侄》:“閉門試草三千牘,仄席求人少似今。” 宋·張孝祥《子雲壓境先遣詩》:“小此淹留待追詔,公車歸奏牘三千。” 金·元好問《看山》:“公車困方朔,太倉飽侏儒。” 元·揭傒斯《寫興五首壽吳大宗師》:“上書三千牘,長揖萬乘君。” 明·唐寅《贈徐昌國》:“三千好獻東方牘,來伴山人讚法王。” 清·黃景仁《東阿道中逢汪劍潭》:“問君此行胡為哉,懷策欲問金門獻。”
典故
《史記》卷126《滑稽列傳·東方朔傳》3205頁:“凡用三千奏牘,公車令兩人共持舉(抬扛)其書,僅然(剛好)能勝(勝任)之。人主從上方(官署。即尚方,主管製造皇家所用器物)讀之,止,輒乙(“乙”,是劃暫停記號“L”,不是甲乙的“乙”字,)其處,讀之二月乃盡。詔拜(授予宮職)以為郎(帝王侍從官),常在側侍中(侍從皇帝左右,聽候差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