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飛燕舞
拚音 fēi yàn wǔ
解釋 趙飛燕(?-前1年),漢成帝皇後。出身微賤,因體態輕盈,善舞能歌,所以取名“飛燕”,原是陽阿主家的歌女。漢成帝劉驁微服外出,在陽阿主家作客,在欣賞歌舞時,對趙飛燕頗喜愛。召入宮中,受到寵幸,為倢伃。後譖告許皇後咒詛皇帝,成帝因廢許後,立她為皇後。平帝即位,她被廢為庶人,自殺。另據《飛燕外傳》載:“趙飛燕體輕,能為掌上舞。”後因作詠後妃得寵的典故,亦以喻指體態輕盈的歌伎舞女。
例子 晉·潘嶽《西征賦》:“衛鬢發以光鑒,趙輕體之纖麗。” 唐·李白《陽春歌》:“飛燕皇後輕身舞,紫宮夫人絕世歌。” 唐·李鹹用《倢伃怨》:“莫恃芙蓉開滿麵,更有身輕似飛燕”。 唐·王諲《長信怨》:“飛燕依身輕,爭人巧笑名。” 唐·和凝《采蓮曲》:“波上人如潘玉兒,掌上花似趙飛燕。” 唐·張南容《靜女歌》:“為照齊王門下醜,何如漢帝掌中輕。” 唐·李商隱《蜂》:“宓妃腰細才勝露,趙後身輕欲倚風。” 唐·聶夷中《大垂手》:“裝束趙飛燕,教來掌上舞。” 宋·蘇軾《南歌子》:“隻應飛燕是前身,共看剝蔥纖手,舞凝神。” 宋·辛棄疾《摸魚兒》:“君莫舞,君不見玉環飛燕皆塵土。” 宋·袁去華《思佳客》:“飛燕雙雙掌上身,花光紛豔晚妝新。” 元·白樸《雙調·駐馬聽·舞》:“輕衫蓮步,漢宮飛燕舊風流。” 元·馬致遠《大石調·青杏子·姻緣》:“飛燕體翩翩舞袖,回鸞態飄搖翠被。” 元·薩都剌《題明皇擊敵(yǔ語,古擊樂器)圖》:“阿環起學飛燕輕,笑喚三郎作供奉。”
典故
《漢書》卷97下《外戚傳下·孝成趙皇後傳》3988、3989頁:“孝成趙皇後,本長安宮人。初生時,父母不舉,三日不死,乃收養之。及壯,屬陽阿主家,學歌舞,號曰飛燕。成帝嚐微行出,過陽阿主,作樂。上見飛燕而說(通“悅”)之,召入宮,大幸。有女弟複召入,俱為倢伃,貴傾後宮。……後月餘,乃立倢伃為皇後。……姊弟顓(zhuān專,通“專”)寵十餘年,卒皆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