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掌中舞
拚音 zhǎng zhōng wǔ
解釋 也作“掌中輕”、“掌輕”等。在掌中跳舞。據載南朝梁羊侃的舞妓張淨婉體態輕盈能作掌中舞,後常用以稱美寵妃,寵妓體輕善舞。有時也喻美人消瘦。羊侃字祖忻,泰山梁甫(今山東泰安東南)人。自魏歸梁,授徐州刺史(州的長官。一般以都督兼任,並加將軍之號,權力很大),累遷都官尚書。侃少而奇偉,身長七尺八寸,雅愛文史,博涉書籍,尤好《左氏春秋》、《孫子兵法》。文武兼備,平定侯景之亂,屢獻奇策多有戰功,侃性豪爽奢侈,曾置酒,客於醉中失火,燒毀船隻七十餘艘,焚燒的金帛不可勝計,侃毫不在意。待客如初。侃善音律,能自製新曲,姬妾侍列。舞妓張淨婉體輕善舞,時人公推能為掌中舞。
例子 唐·武平一《妾薄命》:“正悅掌中舞,寧哀團扇詩。” 唐·徐凝《漢宮曲》:“掌中舞罷蕭聲絕,三十六宮秋夜長。 唐·杜牧《遣懷》:“落魄江南載酒行,楚腰腸斷掌中輕。” 唐·韓偓《偶見》:“愁來自覺歌喉咽,瘦去誰憐舞掌輕。”
典故
《梁書》卷39《羊侃傳》561頁:“侃性豪侈(chǐ尺,浪費,用財物過度),善音律,自造《采蓮》、《棹歌》兩曲,甚有新致。姬妾侍列,窮極奢靡。有彈箏人陸太喜,著鹿角爪長七寸。儛(wǔ午,同“舞”)人張淨琬,腰圍一尺六寸,時人鹹推能掌中儛。又有孫荊玉,能反腰帖地,銜得席上玉簪(用來綰住頭發的首飾)。敕賚(lài賴,賜、給)歌人王娥兒,東宮亦賚歌者屈偶之,並妙盡奇曲,一時無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