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天下為家
拚音 tiān xià wéi jiā
解釋 原指將君位傳給兒子,把國家當作一家所私有,後泛指處處可以成家,不固定居住在一個地方。
出處 《禮記·禮運》:“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
例子 孔子之道,其難在以~而不有其家。 明·李贄《焚書•何心隱論》
語法 作謂語、定語;用於人
典故
《禮記.禮運》:“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
《禮記.禮運篇》本段所反映的是私有製產生與發展後,社會進入奴隸製階級社會的社會狀況——財產私有製建立和奴隸製國家的產生,禹以後傳子繼承君位,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以私有觀念為核心的社會意識形態。
為公的大道既然隱去,為私之道也就蓬勃發展起來。
“天下為家”,意思就是說管理國家的最高職能——奴隸主君權,為一家所有。
後因用為詠“家天下”私有觀念形態之典。
《世說新語.言語》:“元帝始過江,謂顧驃騎曰:‘寄人國土,心常懷慚。’榮跪對曰:‘臣聞王者以天下為家,是以耿、毫無定處,九鼎遷洛邑。願陛下勿以遷都為念。’”此處“以天下為家”意思有所轉變,指天下處處均可定都守國,以勸慰晉元帝勿以遷離故都而心懷悒鬱。
近義詞 四海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