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小學文言文

畫蛇添足

[兩漢] 劉向

楚有祠者,賜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謂曰:“數人飲之不足,一人飲之有餘。請畫地為蛇,先成者飲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飲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畫蛇,曰:“吾能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奪其卮曰:“蛇固無足,子安能為之足?”遂飲其酒。

為蛇足者,終亡其酒。

古人談讀書三則

[未知] 佚名

論語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朱熹
餘嚐謂: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則眼不看仔細;心眼既不專一,卻隻漫浪誦讀,決不能記,記亦不能久。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豈不到乎?

曾國藩
蓋士人讀書,第一要有誌,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恒。有誌則斷不甘為下流;有識則知學問無盡,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觀海,如井蛙之窺天,皆無識者也;有恒則斷無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董行成

[宋朝] 佚名

唐懷州河內縣董行成能策賊。有一人從河陽長店,盜行人驢一頭並皮袋。天欲曉,至懷州。行成至街中,見之,叱曰:“個賊住!即下驢來!”遂承伏。人問何以知之。行成曰:“此驢行急而汗,非長行也;見人則引韁遠過,怯也;以此知之。”捉送縣,有頃,驢主尋蹤至,皆如其言。

畫地學書

[宋朝] 歐陽修

歐陽修,字永叔,廬陵人。四歲而孤,母鄭,守節自誓,親誨之學。家貧,至以荻畫地學書。幼敏悟過人,讀書輒成誦。及冠,嶷然有聲。
修始在滁州,號醉翁,晚更號六一居士。天資剛勁,見義勇為,雖機阱在前,觸發之不顧。放逐流離,至於再三,誌氣自若也。

曾子殺彘 / 曾子烹彘

[先秦] 韓非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隨之而泣。其母曰:“汝還,顧反為女殺彘。”妻適市來,曾子欲捕彘殺之。妻止之曰:“特與嬰兒戲耳。”曾子曰:“嬰兒非與戲也。嬰兒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學者也,聽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外科醫生

[明朝] 江盈科

有醫者, 自稱善外科。一裨將陣回,中流矢,深入膜,延使治。乃持並州剪,剪去矢官,跪而請酬。裨將曰:“鏃在膜內須亟治。”醫曰:“此內科之事,不意並責我。”裨將曰:“嗚呼,世直有如是欺詐之徒。”

螢囊夜讀

[唐朝] 佚名

胤恭勤不倦,博學多通!家貧,不常得油!夏月,則練囊盛數十螢火以照書,以夜繼日焉!

一毛不拔

[魏晉] 邯鄲淳

一猴死,見冥王,求轉人身。王曰:“既欲做人,須將毛盡拔去。”即喚夜叉拔之。方拔一根,猴不勝痛叫。王笑曰:“看你一毛不拔,如何做人?”

梟逢鳩 / 梟將東徙

[兩漢] 劉向

鳩曰:“子將安之?”
梟曰:“我將東徙。”
鳩曰:“何故?”
梟曰:“鄉人皆惡我鳴。以故東徙。”
鳩曰:“子能更鳴,可矣;不能更鳴,東徙,猶惡子之聲。”

人有亡斧者

[先秦] 呂不韋 撰

人有亡斧者,意其鄰人之子。視其行步,竊斧也;視其顏色,竊斧也;聽其言語,竊斧也;動作態度,無為而不竊斧者也。俄而掘其溝而得其斧,他日,複見其鄰之子,其行動、顏色、動作皆無似竊斧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