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片甲不存
拚音 piàn jiǎ bù cún
解釋 一片鎧甲都沒保存下來。形容全軍覆沒。
出處 元·無名氏《黃鶴樓》第一折:“貧道祭風,周瑜舉火,黃蓋詐降,燒曹兵八十三萬,片甲不回。”
例子 乘其不備,人銜枚,馬摘轡,暗劫營寨,殺彼片甲不存,方知我等利害。(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二回)
語法 作賓語、狀語;指全軍覆沒
典故
軍隊全部被消滅。
明.屠隆《彩毫記.官兵大捷》:“分付眾軍,一齊努力追殺,須叫他片甲不存,全軍盡沒。”《西湖佳話.嶽墳忠跡》:“五百兵無不一以當十,隻這一陣,殺得金兵片甲不存,嶽飛方整軍而回。”亦作“片甲無存”。
明.梁辰魚《浣紗記.交戰》:“殺得他隻輪不返,片甲無存。”亦作“片甲不留”。
《說嶽全傳》二三回:“這座山,比八盤山更好。為兄的在此紮營,意欲等候番兵到來,殺他一個片甲不留。”
近義詞 片甲無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