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懸車之年
拚音 xuán chē zhī nián
解釋 懸車:古人一般至七十歲辭官家居,廢車不用。指七十歲。
出處 《晉書·劉毅傳》:“昔鄭武公年過八十,入為周司徒,雖過懸車之年,必有可用。”唐·許渾《賀少師相公致政》詩序:“少師相公未及懸車之年,二表乞罷將相。”
例子 唐·許渾《賀少師相公致政》詩序:“少師相公未及~,二表乞罷將相。”
語法 作主語、賓語;指70歲
亦作“懸車之歲”。
懸車:把車子掛起不用。
比喻居家辭官。
古人以懸車之年,借指致仕的年齡,古時一般為七十歲。
典出晉劉毅之事跡。
劉毅(?-285年),字仲雄,東萊掖(今山東掖縣)人。
晉武帝司馬炎時,為尚書郎、散騎常侍。
帝以其忠謇正直,使掌諫官,遷太仆。
鹹寧初轉司隸校尉,糾劾豪右,京師肅然。
在職六年,遷尚書左仆射。
嚐上書武帝,極言九品中正製之弊,武帝不從。
年七十,告老家居。
後司徒舉為青州大中正,但尚書以劉毅已致仕為借口,不授以官職。
為此孫尹上表說:“往昔鄭武公年過八十,還入朝為周司徒,雖然過了懸車致仕之年,也必定有可以用的地方。劉毅前為司隸校尉,直法不撓,當朝之臣,多所彈劾。所以他們不願再讓劉毅任職。”武帝聽從了建議。
【出典】:《晉書》卷45《劉毅傳》1278頁:“昔鄭武公年過八十,入為周司徒,雖過懸車之年,必有可用。”
【例句】:唐·權德輿《贈司空李揆諡議》:“及逾懸車之年,奉絕域之使,受命即路,視險若夷。” 清·錢謙益《賀福清相公啟》:“未逮懸車之歲,先為秉燭之遊。”
近義詞 懸車之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