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管城子
拚音 guǎn chéng zǐ
解釋 毛筆的別名。
出處 唐·韓愈《毛穎傳》:“秦皇帝使恬賜之湯沐,而封諸管城,號曰‘管城子’。”
例子 拔毫已付~,爛首曾封關內侯。 宋·劉過《羊腰腎羹》
語法 作主語、賓語、定語;指毛筆
典故
唐 韓愈《毛穎傳》稱:秦始皇時,蒙恬在中山打獵,圍毛氏之族,拔他們的毫毛獻俘於章台宮。
將他們捆縛起來後,始皇使蒙恬賜之湯沐,封於管城,號曰管城子。
累拜中書令,與上益狎,上嚐呼為中書君。
“穎與絳人陳玄、弘農 陶泓及會稽 褚先生友善,相推致,其出處必偕。”韓愈在文中把筆墨硯紙人格化。
後因以“管城子”為毛筆的別稱。
宋 黃庭堅《戲呈孔毅父》詩:“管城子無食肉相,孔方兄有絕交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