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氣傲心高
拚音 qì ào xīn gāo
解釋 心比天高,氣性驕傲。態度傲慢,自以為高人一等。
出處 元·無名氏《凍蘇秦》第一折:“我可也心高氣傲惹人憎。”
例子 自家想著當年的事,還有些~。 明·淩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卷二十二
語法 作謂語、定語;指人心高
氣:氣勢;氣質。
傲:傲慢;看不起人。
心:心思。
高:高深。
指氣質傲慢,心思高深。
允禵(īí題,1688-1755年),姓愛新覺羅,名允禵,是康熙皇帝第十四子。
允禵在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被封貝子(滿語,意為“天生”貴族,為清宗室爵位第四等。
貝子在親王、郡王、貝勒之下,鎮國公之上),他屢從康熙皇帝征討邊疆,立有戰功,深受喜愛。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授為撫遠大將軍(清代封爵之一,出征專授將軍,統率部隊,駐防各地)。
康熙皇帝親自在太和殿授給撫遠大將軍印,並命令用正黃旗纛(dú獨,皇帝親征所用儀仗之大旗,繪五色銷金雲龍紋的黃色大龍旗),去征討準噶(Gā咖)爾部首領策妄阿喇布坦,並駐防西寧,後又駐防甘州(今甘肅張掖市),主持西北戰事。
康熙皇帝去世後清世宗胤禎即位,以次年為雍正元年(1723年)。
他指示總理王大臣說:“西邊這一路軍隊事務,撫遠大將軍允禵的職務和責任很是重大,但是皇父喪事若不回京城來,恐怕在內心裏是不安靜的,速急發行公文給愛新覺羅·允禵王爺,令他奔馳驛(yì一)道(古代跑馬傳遞公文的驛站之間的大道)兼程趕回京城來。”等到允禵速急趕回,卻命令他留守景陵(康熙帝)陵墓,解除了軍權。
雍正元年(1723年)五月雍正帝又指示說:“愛新覺羅·允禵缺乏知識,狂妄無理,氣質傲慢,心思高深,我希望他能改悔,以便加給恩惠。”監禁允禵在景陵壽皇殿旁十多年,到清世宗雍正帝死後,才由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曆(乾隆帝)於乾隆元年(1736年)將允禵放出來。
【出典】:《清史稿》卷220《諸王傳六·聖祖諸子·恂勤郡王允傳》9081、9082頁:“世宗即位,諭總理王大臣曰:‘西路軍務,大將軍職任重大,但於皇考(皇帝尊稱死去的皇父)大事若不來京,恐於心不安,速行文大將軍王馳驛來京。’允禵至,命留景陵待大祭。雍正元年五月,諭曰:‘允禵無知狂悖,氣傲心高,朕望其改悔,以便加恩。’”
【例句】:清·文康《兒女英雄傳》25回:“安老爺這一開口,原想姑娘心高氣傲,不耐煩去詳細領會鄧九公的意思,所以先把他這三句開場話兒作一個破題。” 李寶嘉《官場現形記》42回:“自家想著當年的事,還有些氣傲心高,隻得作一長歌,當做似《蓮花落》,滿市唱著乞食。”
近義詞 心高氣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