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染絲之歎
拚音 rǎn sī zhī tàn
解釋 把綢緞放在顏料裏,顏色發生了變化。比喻本來相同的事物,因受環境影響而變成不同的事物。
出處 《墨子•所染》:“見染絲而歎曰:‘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所入者變,其色亦變。’”
典故
《墨子.所染》:“(墨子)見染絲而歎曰:‘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所入者變,其色亦變。’”
墨子見到染絲為什麽感傷呢?這是因為他從“染絲”,聯想世間事理產生了深刻的感觸。
絲本是潔白無瑕的,一旦放入青色的染液中,它就成為青色;放入黃色的染液中,它就成為黃色;染液不同,色澤各異。
這也和客觀環境對人或事物的影響薰陶一樣,本來的天真純樸會隨著不同的影響而失去其本性,變成由這些各不同的條件所決定的各不相同的特征。
絲既可蒼可黃,物也可此可彼,人也可優可劣,事也可成可敗。
這就是墨悲染絲的緣由了。
後因以“染絲之歎”比喻沒有原則性的人,每因環境的變化而改變其立場;或比喻人極易接受壞的影響。
用“蒼黃”比喻事態的極大變化。
南齊孔稚珪《北山移文》:“豈期終始參差,蒼黃反覆。淚翟子(墨翟)之悲,慟朱公之哭(楊朱,見“泣歧”)。
”
宋.無名氏《九張機》詞六:“春衣,素絲染就已堪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