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人言不足恤
拚音 rén yán bù zú xù
解釋 人言:別人的議論;恤:憂慮。別人的議論不值得憂慮。形容不怕別人議論。
出處 《左傳•昭公四年》:“禮義不愆,何恤於人言。”
例子 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 《宋史•王安石傳》
王安石不懼朝內外非議而執意變法事。
王安石(1021-1086年)字介甫,號半山,宋撫州臨川(今江西撫州)人。
仁宗慶曆二年(1042年)中進士,曆任簽書淮南判官、鄞(yín銀)縣知縣、舒州通判。
嘉祐二年(1057年)知常州。
次年,移提點江東刑獄,入為三司度支判官,遷知製誥。
任朝官不久,就向仁宗上了萬言書,提出改革政治、財政、軍事和教育等的具體意見,主張變法革新,培養人才。
但未被采納。
神宗即位,任王安石為江寧知府,並召為翰林學士兼侍講,上《本朝百年無事劄》列舉了北宋建國以來各項製度的弊端,闡述改革的必要,正與神宗意合。
神宗熙寧二年(1069年)拜參知政事(副宰相),設製置三司條例司,主持變法。
陸續頒行了農田水利、青苗、均輸、保甲、免役(募役)、市易、保馬、方田等新法,史稱王安石變法。
次年,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
王安石變法遭到了保守派的強烈反對。
他們以“祖宗法製”不能變的立場,反對變法,還把熙寧年間發生的自然災害同推行新法聯係起來,說是由於變法違反了天命造成的;甚至對王安石進行人身攻擊和誣蔑。
但王安石堅持變法立場,自信所見,執意不回。
引經書文義作變法的理論根據,每每以數百言陳述己見,力排保守派非議。
他針對許多人指責變法是不順天意、不聽人言、不守祖宗之法,提出了著名的“三不足畏”說:“天象的變化不足畏,祖宗的法典不足以效法,人們攻擊變法的言論不值得憂慮。”為了使變法的措施順利推行,王安石將朝官和地方官中一些老成守舊的人幾乎全都罷免,任用一些聰慧敏捷的弟子。
熙寧六年(1073年)全國發生了嚴重旱災,保守派乘機將天災的產生歸罪於王安石,第二年王安石第一次被罷相,變法遭到嚴重挫折。
後來,王安石再次拜相,但於熙寧九年(1076年)10月再次辭去宰相職位。
從此,他離開政治舞台,一直到元豐八年(1085年)三月宋神宗病逝,他都未回到朝中;次年在江寧鍾山(今南京紫金山)逝世。
【出典】:《宋史》卷327《王安石傳》10550、10551頁:“安石性強忮(zhì誌,剛愎),遇事無可否,自信所見,執意不回。至議變法,而在廷交執不可,安石傅經義,出己意,辯論輒數百言,眾不能詘(qū屈,屈服,折服)。甚者謂‘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罷黜中外老成人幾盡,多用門下儇(xuān喧,便捷)慧少年。久之,以旱引去。洎複相,歲餘罷。終神宗世不複召,凡八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