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堂堂之陣,正正之旗
拚音 táng táng zhī zhèn zhèng zhèng zhī qí
解釋 堂堂:壯盛的樣子;正正:整齊的樣子。形容陣容盛壯整齊。也用來形容光明正大。
出處 《孫子•軍爭》:“無要正正之旗,勿擊堂堂之陳,此治變者也。”
例子 爾乃小輩之言,我用~,豈有用暗器傷你之理?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八十回
堂堂:壯盛的樣子。
正正:整齊的樣子。
一作“整整”。
形容軍容壯盛整齊。
也比喻行事光明正大。
語出《孫子.軍爭》:“無要( ㄧㄠˊ yáo )正正之旗,勿擊堂堂之陳(陣)。”後多引作〔堂堂之陣,正正之旗〕。
《文選.鍾會〈檄蜀文〉》李善注引《黃帝出軍訣》:“始立牙之日,吉氣來應,旗幡指敵。或從風而來,金鐸之聲揚以清,鼓鞞之音婉而鳴。是謂堂堂之陣,整整之旗。此大勝之征也。”宋.陳亮《又甲辰秋書》:“至於堂堂之陣,正正之旗,風雨雷電交發而並至,龍蛇虎豹變見而出沒,推倒一世之智勇,開拓萬古之心胸,如世俗所謂粗塊大臠,飽有餘而文不足者,自謂差有一日之長。”明.李贄《續焚書.書匯.與周友山》:“蓋自量心上無邪,身上無非,形上無垢,影上無塵,古稱‘不愧’、‘不怍’,我實當之。是以堂堂之陣,正正之旗,日與世交戰而不敗者,正兵在我故也。”又比喻正規的文章。
清.黃宗羲《論文管見》:“而世不乏堂堂之陣,正正之旗,皆以大文目之,顧其中無可以移人之情者,所謂刳然無物者也。”清.吳喬《圍爐詩話》卷二:“七絕乃偏師,非必堂堂之陣,正正之旗。有或鬥山上,或鬥地下者。”也單引〔堂堂之陣〕。
三國.魏.鍾會《檄蜀文》:“段穀侯和沮傷之師,難以敵堂堂之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