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異政殊俗
拚音 yì zhèng shū sú
解釋 指偏離正道的政教和風俗。
出處 《詩經•大序》:“至於王道衰,禮義廢,政教失,國異政,家殊俗,而變風變雅作矣。”
例子 平王之東,降於列國,~,各私其私。 宋·呂祖謙《東萊博議·成風請封須句》
語法 作賓語、定語;用於書麵語
典故
《詩大序》:“至於王道衰,禮義廢,政教失,國異政,家殊俗,而變風變雅作矣。”因以“異政殊俗”喻指偏離正道的政教和風俗。
《三國誌.魏書.鍾會傳》:“江山之外,異政殊俗,率土齊民,未蒙皇化。”宋.陽枋《代上劉察院論時政書》:“尊王賤伯,進君子,去小人,內中國,外夷狄,亦足以見胸中宗主,必欲撥亂反正,絕異政殊俗之私而大一統之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