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有所不為
拚音 yǒu suǒ bù wéi
解釋 指人的精力是有限的,隻有放棄一些事情不做,才能在別的一些事情上做出成績。
出處 《論語•子路》:“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
例子 當理而後進,審勢而後動,~,為無不成,是以英雄之主常無敵於天下也。 宋·陳亮《酌古論·先主》
語法 作謂語、定語;用於處事
典故
述賓 ①原指不能什麽事情都做,要選擇重要的去做。
後來也指隻有不做某些事,然後才能在其他事情上有所作為。
語本《孟子·離婁下》:“人有不為也,而後可以有為。”宋陳亮《酌古論·先主》:“~,為無不成,是以英雄之主常無敵於天下。”△用於說明做事必須有選擇。
②指不做自己所不願意做的事。
李劼人《大波》:“固然,我兄弟聲望氣魄不逮胡雨嵐先生遠甚,不過要我逢迎權勢,蹂躪青年,區區不才還是~的。”△褒義。
用於指不做有背於道義之事。
近義詞 有所不為,而後可以有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