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越甲鳴君
拚音 yuè jiǎ míng jūn
解釋 越:古代諸侯國,在今浙江一帶。甲:指甲士,士兵。鳴:震驚,驚動。越國軍隊入侵齊國,使齊國君王受到驚嚇。指代外敵入侵。語本唐.王維《老將行》:“願將燕弓射大將,恥令越甲鳴吾君。”
典故
漢.劉向《說苑.立節》:“越甲至齊,雍門子狄(狄,或作迪)請死之。齊王曰:‘鼓鐸之聲未聞,矢石未交,長兵(指長兵器,如戈矛之類,或能及遠的兵器,如弓箭之類)未接,子何務死之為人臣之禮邪?’雍門子狄對曰:‘臣聞之,昔者王田(同畋,出獵)於囿(苑囿),左轂鳴,車右請死之,而王曰:“子何為死?”車右對曰:“為其鳴吾君也。”王曰:“左轂鳴者,工師之罪也;子何事之有焉?”車右曰:“臣不見工師之乘,而見其鳴吾君也”。
遂刎頸而死,知有之乎?’齊王曰:‘有之。
’雍門子狄曰:‘今越甲至,其鳴吾君也,豈左轂之下哉!車右可以死左轂,而臣獨不可以死越甲也?’遂刎頸而死。
是日,越人引甲而退七十裏,曰:‘齊王有臣鈞如雍門子狄,擬使越社稷不血食(以不得殺牲受祭指滅國)。
’遂引甲而歸。
齊王葬雍門子狄以上卿之禮。
”
戰國時,越國的軍隊攻入齊國。
齊大臣雍門子狄向齊王請求自裁。
齊王問他為什麽要這樣做?雍門子狄舉“車轂鳴君”,因失職而車右死為例,說明“越甲鳴君”是大臣失職,不能衛君保國,故隻有以身殉國,遂自刎身亡。
舊因常以“越甲鳴君”用為為君王而赴死的忠烈節義的典故;也指稱國遭危難,受敵侵淩。
曹植《求自試表》:“故車右伏劍於鳴轂,雍門刎首於齊境。”
唐.王維《老將行》詩:“願得燕弓射大將,恥將越甲鳴吾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