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梁獄上書
拚音 liáng yù shàng shū
解釋 此典指鄒陽在梁孝王的監獄裏上書申辯冤屈。後以此典比喻含冤入獄;或比喻不甘屈辱,上書辯白。鄒陽,齊(郡治今山東東部)人。西漢文學家。初從吳王劉濞,有《上吳王書》,勸劉濞不要起兵叛漢,劉濞不聽。鄒陽後去為梁孝王之門客,被讒下獄,有《獄中上梁王書》,申訴冤屈。釋放後,為梁孝王上客。所作散文,有戰國遊士縱橫善辯之風。鄒陽是齊國人,客遊梁國(都雎陽,今河南商丘縣)。和原吳國(都廣陵,今江蘇揚州市)人莊忌、淮陰(今江蘇淮陰市)人枚乘等人結為朋友。上書言事,來往於羊勝、公孫詭之間,同為梁孝王門客。羊勝等人嫉妒鄒陽,在梁孝王麵前說鄒陽壞話。梁孝王發怒,把鄒陽交付法官,準備殺他。鄒陽來梁國客遊,卻因讒言受到逮捕,恐怕一死還得擔負罪名,就在監獄中寫信給梁孝王。這封信呈上梁孝王,梁孝王派人釋放鄒陽出獄,鄒陽後來成為梁孝王的上等賓客。此典又作“囚梁”、“獄中書”、“上書梁獄”、“鄒陽獄”。
例子 唐·杜甫《寄李十二白》:“楚筵辭醴日,梁獄上書辰。” 杜甫《秦州見敕目薛三琚授司議郎》:“還蜀隻無補,囚梁亦固扁。” 唐·崔國輔《送韓十四被魯王推遞》:“梁王雖好士,不察獄中書。” 清·吳兆騫《感懷詩呈家大人》:“授簡圜扇思夏勝,上書梁獄泣鄒陽。” 清·王攄《周參軍挽歌》:“可憐未請終軍纓,翻教早係鄒陽獄。”
典故
《史記》卷83《魯仲連鄒陽列傳》2469、2478頁:“鄒陽者,齊人也。遊於梁(漢初封國。在今河南、安徽兩省交界地區),與故吳(漢初封國。在今江蘇、浙江、安徽等省一帶)人莊忌夫子、淮陰枚生(名乘,字叔,辭賦家)之徒交。上書而介於羊勝、公孫詭(二人為梁孝王門客)之間。勝等嫉鄒陽,惡之梁孝王(劉武,漢文帝之子,漢景帝之弟。愛好文學,封於梁)。孝王怒,下之吏,將欲殺之。鄒陽客遊,以讒見禽,恐死而負累,乃從獄中上書。”“書奏梁孝王,孝王使人出之,卒為上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