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舌卷齊城
拚音 shé juǎn qí chéng
解釋 此典指酈食其(lìyìjì麗義基)遊說齊王田廣,使齊國七十餘城一時歸漢。後以此典比喻通過遊說而立功勳。酈食其(?——前203年),秦、漢之際陳留高陽鄉(今河南杞縣)人。秦末農民戰爭時歸劉邦,獻計克陳留(今河南開封東南),封廣野君。楚、漢戰爭中,酈食其遊說齊王田廣歸漢。這時,韓信領兵東進,還沒有渡過平原津(當時黃河渡口,今山東平縣境),聽說漢王劉邦已經派酈食其說服齊王歸順,韓信想要停止進軍。範陽(今河北定興縣南)能言善辯之說客蒯通勸韓信說:“將軍奉漢王劉邦將令攻打齊國,而漢王獨派密使勸說齊國歸順,難道另有詔令叫將軍停止進攻嗎?憑什麽停下來不前進呢!況且酈生不過是一個說話,伏在車子橫木上,去鼓弄三寸之舌,就降服齊國70多個城邑,將軍統率幾萬人馬,一年多時間才攻占趙國50多個城邑,當了幾年將軍,反倒不如一個卑賤儒生之功勞嗎?”於是韓信認為他說法對,聽從他的計策,就領兵渡過黃河。齊王田廣聽從酈生遊說,就挽留酈生暢飲,撤去防禦漢軍守備。韓信趁勢襲擊曆下(今山東濟南)駐軍,順勢打到臨淄(當時齊國都城,今山東淄博市東北)。齊王田廣認為酈生出賣自己,就煮死酈生,齊王田廣逃往高密(今山東高密縣西南),派使者到楚項羽處請求援助。此典又作“掉舌”。
例子 宋·蘇舜卿《蜀士》:“掉舌滅西寇,畫地收幽燕。” 宋·蘇軾《次韻答劉涇》:“異義蜂起弟子爭,舌翻濤瀾卷齊城。” 清·吳偉業《送宛陵施愚山提學山東》:“長劍忽柱頤,掉舌談天雄。”
典故
《史記》卷92《淮陰侯列傳》2620頁:“信引兵東,未渡平原,聞漢王使酈食其已說下齊,韓信欲止。範陽辯士蒯通說信曰:‘將軍受詔擊齊,而漢獨發間使(密使)下齊,寧有詔止將軍乎?何必得毋行也!且酈生一士,伏軾(shì示,古代車廂前扶手橫木)掉(鼓弄)三寸之舌,下齊七十餘城,將軍將數萬眾,歲餘乃下趙五十餘城,為將數歲,反不如一豎(shù樹)儒(無見識之儒生)之功乎?’於是信然之,從其計,遂渡河。齊已聽酈生,即留縱酒,罷備漢守禦。信因襲齊曆下軍,遂至臨菑(zī茲,即臨淄),齊王田廣以酈生賣己,乃亨(通“烹”,投人入湯鍋煮死)之,而走高密,使使之楚請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