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帶減圍
拚音 dài jiǎn wéi
解釋 南朝梁昭明太子蕭統(501-531年)字德施,南蘭陵(今江蘇武進西北)人。梁代文學家。梁武帝長子。天監元年(502年),立為太子,未即位而卒,諡(shì試,封建時代在人死後按其生前事跡評定褒貶給予的稱號)昭明。世稱昭明太子。太子曾因母喪悲痛欲絕,飲食極少,急劇消瘦,腰圍減削一半。後常用以形容身體消瘦。
例子 唐·杜甫《傷秋》:“懶慢頭時櫛,艱難帶減圍。”
典故
《梁書》卷8《昭明太子傳》167頁:“(丁)貴嬪有疾,太子還永福省(官署名稱),朝夕侍疾,衣不解帶。及薨(hōng轟,古代諸侯王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步從喪還宮,至殯(bìn鬢,停放靈柩或把靈柩送到墓地去),水漿不入口,每哭輒慟絕。……雖屢奉敕(chì赤,帝王的詔書、命令)勸逼,日止一溢(yì義,古時的重量單位,一說合古代的20兩,一說合古代的24兩。也指容量單位,即一升的二十四分之一。《儀禮喪服》:“朝一溢米。”注:“為米一升二十四分之一”),不嚐菜果之味。體素壯,腰帶十圍,至是減削過半。每入朝,士庶見者莫不下泣(qì器,眼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