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昭君出塞
拚音 zhāo jūn chū sāi
解釋 漢元帝竟寧元年(前33年),匈奴呼韓邪單於再次來到長安求和親,說希望娶漢女為妻,願作漢朝的女婿。漢元帝就把宮女王嬙(字昭君)嫁給匈奴單於。呼韓邪單於很高興。王昭君是西漢南郡秭歸(今湖北秭歸)人,名嬙,晉避司馬昭諱,改稱為明君或明妃。元帝時被選入宮。她自請嫁匈奴,入匈奴後,被稱為寧胡閼氏(yān zhī煙支,漢時匈奴單於之妻的封號)。呼韓邪死,其前閼氏子代立,成帝又命她從胡俗,複為後單於閼氏。後以此典詠和親,也借指宮女愁怨和塞外鄉思。
例子 唐·屈同仙《燕歌行》:“昭君遠嫁已多年,戎狄無厭不複和。” 唐·盧仝《聽蕭君姬人彈琴》:“昭君可惜嫁單於,沙場不遠隻眼前。” 唐·李如璧《明月》:“昭君此時怨畫工,可憐明月光朦朧。” 唐·羅虯《比紅兒詩》之6:“置向漢宮圖畫裏,入胡應不數昭君。” 唐·陸龜蒙《宮人斜》:“須知一種埋香骨,猶勝昭君作虜塵。” 宋·晁補之《綠頭鴨·觀佳妓輕盈彈琵琶》:“未彈了,昭君遺怨,四座已淒然。” 宋·薑夔《疏影》:“昭君不慣胡沙遠,但暗憶,江南江北。” 宋·汪元量《幽州秋日》:“雪深沙磧王嬙怨,月滿關山蔡琰悲。” 元·張可久《雙調湘妃怨·懷古》:“漢和蕃昭君去,越吞吳西子歸,戰馬空肥。” 元·劉天迪《一萼紅·夜聞南婦哭北夫》:“蔡琰悲笳,昭君怨曲,何預當日悲歡。’”
典故
《漢書》卷94下《匈奴傳下》3803頁:“竟寧元年(前33年),單於複入朝,禮賜如初,加衣服錦帛絮,皆倍於黃龍(漢宣帝年號,前49年)時。單於自言願婿漢氏以自親。元帝以後宮良家子王嬙字昭君賜單於。單於歡喜。”另《後漢書》卷89《南匈奴傳》:“昭君字嬙,南郡人也。初,元帝時,以良家子選入掖庭,時呼韓邪來朝,帝敕以宮女五人賜之。昭君入宮數歲,不得見禦,積悲怨,乃請掖庭令求行。呼韓邪臨辭大會,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豐容靚妝,光明漢宮,顧景裴回,竦動左右。帝見大驚,意欲留之,而難於失信,遂與匈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