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七月之歎
拚音 qī rù zhī tàn
解釋 借指對貧困的慨歎。南朝齊王融《永明九十一年策秀才文》: “而多黍多稌, 不興兩穗之謠。無褐無衣, 必盈七月之歎。 ” ●《詩·豳風·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發,二之日栗烈。無衣無褐,何以卒歲……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流火: 流,下去; 火,星名,又名大火。豳曆七月黃昏時火星西沉。觱(bi)發: 風寒。栗烈: 通 “凜冽” ,寒氣刺骨。宇: 屋簷。詩寫七月火星西沉,寒冷季節將到,九月奴隸主應授衣給奴隸; 可是時至十一、十二月,寒風凜冽,冷氣逼人,奴隸們依然無衣,憑什麽度過這一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