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玉樹後庭花
拚音 yù shù hòu tíng huā
解釋 曲調名稱,也作“後庭花”、“歌玉樹”、“南朝舊曲”等,南朝陳後主及其幸臣所製。陳後主(553-604年)即陳叔寶,字元秀,小字黃奴,吳興長城(浙江長興)人。南朝皇帝。在位時大建宮室,生活奢侈,日與妃嬪、文臣遊宴,製作豔詞,互相贈答,選擇其中最佳者譜曲,讓宮女們習唱,分部交迭,以此為樂。被譜曲的豔詞有《玉樹後庭花》、《臨春樂》等。歌曲內容大都是讚美張貴妃、孔貴嬪姿色。後世多指為亡國之音。因曲調悲怨,有時也比喻哀婉的樂曲。隋兵南下時,後主恃長江天險,不以為意。禎明三年(589年),隋兵入建康(今江蘇南京),被俘,後病死洛陽,追封長城縣公。
例子 唐·李白《金陵歌送別範宣》:“天子龍沉景陽井,誰歌玉樹後庭花。” 唐·劉禹錫《金陵懷古》:“萬戶千門成野草,隻緣一曲後庭花。” 唐·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宋·歐陽修《贈歌者》:“可憐玉樹庭花後,又向江都月下聞。” 宋·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懷古》:“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後庭遺曲。” 元·薩部拉《鳳凰台同禦史大夫董公賦》:“六朝歌舞繁華歌,商女猶能唱後庭。” 元·楊果《越調·小桃紅》:“傷心莫唱,南朝舊曲,司馬淚痕多。” 元·蘭楚芳《套曲、中呂、粉蝶兒、耍孩兒》:“我覷他們那張麗華潘妃麵,雖不得朝朝玉樹,也能夠步步金蓮。” 清·孫致彌《詠史次王玠右先生韻》:“但聽臨春歌玉樹,不聞清廟奏朱弦。”
典故
《陳書》卷7《皇後·張貴妃傳後·史臣論》132頁:“後主每引賓客對貴妃等遊宴,則使諸貴人及女學士與狎(xiá俠,親近而態度不莊重)客共賦新詩,互相贈答,采其尤豔麗者以為曲詞,被以新聲,選宮女有容色者以千百數,令習而哥(“歌”字古文)之,分部迭進,持以相樂。其曲有《玉樹後庭花》、《臨春樂》等,大指所歸,皆美張貴妃、孔貴嬪之容色也。其略曰:‘璧月夜夜滿,瓊樹朝朝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