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襦袴恩
拚音 rú kù ēn
解釋 襦(rú如):短衣,短襖,上衣。袴:(同“褲”kù庫):套褲,下衣。指南朝梁昭明太子蕭統在嚴冬季節製做棉衣救濟受凍百姓的恩德。蕭統(501-531年),字德施,南蘭陵(今江蘇武進西北)人。梁代文學家。梁武帝長子。天監元年(502年),立為太子,未即位而卒,諡(shì試,封建時代在人死後按其生前事跡評定褒貶給予的稱號。)昭明。世稱昭明太子。曾招集文學之士編輯《文選》30卷,對後世頗有影響。太子自幼聰敏,三歲學習《孝經》、《論語》,五歲遍讀《五經》,全能大聲背誦。太子姿貌甚美,舉止大方。讀書數行俱下,過目不忘。性情寬和,喜怒不形於色。喜歡接納才學之士,不知疲倦。經常與才學之士商榷古今,研討篇籍;文章著述習以為常。當時東宮有書近三萬卷,名才並集,文學之盛,晉、宋以來未曾有過。太子雖身處皇室,卻深知體恤百姓。普通年間,由於戰亂,京師之內穀米昂貴,太子遂命節衣縮食。每逢霖雨積雪,就選派可靠的人,深入閭(lǔ呂,古時25家為一閭)巷,對貧困之家及流寓道路的人,周密賑救;還提大批綿帛,製做許多棉衣、棉褲,送給受凍的貧民。如窮人死了無力辦理喪事,他就給買一個薄板棺材。此典往往比喻在位者施惠於民。
例子 唐·白居易《醉後狂言酬贈蕭殷二協律》:“賓客不見綈袍惠,黎庶未沾襦袴恩。”
典故
《梁書》卷8《昭明太子傳》168頁:“普通中,大軍北討,京師穀貴,太子因命菲(fěi匪,薄)衣減膳為小食。每霖雨積雪,遣腹心左右,周行閭巷,視貧困家,有流離道路,密加振賜。又出主衣綿帛,多做襦袴,冬月以施貧凍。若死亡無可以斂者,為備棺槥(huì慧,小而薄的棺材)。每聞遠近百姓賦役勤苦,輒斂(liàn練,收束。又讀liǎn臉)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