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龍沉景陽井
拚音 lóng chén jǐng yáng jǐng
解釋 也作“陳後主入井”、“景陽宮井”、“胭脂井”等。指隋軍滅陳,陳後主躲避景陽宮井之事。陳後主即陳叔寶(553-604年)字元秀,小字黃奴,吳興長城(今浙江長興)人。南朝陳皇帝。在位時自恃長江天險,終日與嬪妃、狎客遊宴,不理國事。隋軍大舉南下,隋將韓擒虎率兵攻打京城(今江蘇南京),陳將任忠投降,並引導隋軍經朱雀航攻入宮城,城內百官紛紛逃命。陳後主帶10餘名宮人慌忙逃出後堂景陽殿,要入景陽古井中藏身,尚書仆射(官名,即尚書中的首長)袁憲百般勸阻,後主不聽,後閣舍人(官名,梁、陳時也稱中書舍人,任起草詔令之職,參與機密,權力日重。)夏侯公韻用身體擋住井口,後主跟他爭執了很久,終於逃入井中。當天夜裏被隋軍俘獲。後世此典常用以形容君主貪戀淫樂,荒政誤國。
例子 唐·李白《金陵歌送別範宣》:“天子龍沉景陽井,誰歌玉樹後庭花。” 唐·劉禹錫《三閣辭》:“三人出眢井,一身登檻車。”(注:“三人”句,一說後主、張貴妃、孔貴嬪三人同入井中,又一起被隋軍用繩子係出井來。眢井,枯井。“一身”句,陳後主以俘虜的身份被送往長安。) 宋·賀鑄《台城遊·水調歌頭》:“回首飛鴛瓦,欲羨井中蛙。” 元·白樸《奪錦標》:“惆悵龍沉古井,石上啼痕,猶點胭脂紅濕。” 清·張鵬翀《經史法戒詩》:“才見荒宮餘辱井,又看芳苑起迷樓。” 清·舒位《梅花嶺吊史閣部》:“狎客秋聲蟋蟀堂,君王政事胭脂井。”
典故
《陳書》卷6《後主本紀》117頁:“是時韓擒虎率眾自新林至於石子岡,任忠出降於擒虎,仍引擒虎經朱雀航(朱雀橋)趣宮城,自南掖門而入。於是城內文武百司皆遁出,唯尚書仆射袁憲在殿內。……後主聞兵至,從宮人十餘出後堂景陽殿,將自投於井,袁憲侍側,苦諫不從,後閣舍人夏侯公韻又以身蔽井,後主與爭久之,方得入焉。及夜,為隋軍所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