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碧紗籠
拚音 bì shā lóng
解釋 五代 王定保《唐摭言.起自寒苦》:“王播少孤貧,嚐客揚州 惠昭寺 木蘭院,隨僧齋餐。諸僧厭怠,播至,已飯矣。後二紀,播自重位出鎮是邦,因訪舊遊,向之題已皆碧紗幕其上。播繼以二絕句曰:‘……上堂已了各西東,慚愧闍黎飯後鍾。二十年來塵撲麵,如今始得碧紗籠。’”又宋 吳處厚《青箱雜記》卷六:“世傳魏野嚐從萊公(寇準)遊陝府僧舍,各有留題。後複同遊,見萊公之詩,已用碧紗籠護,而野詩獨否,塵昏滿壁。時有從行官妓,頗黠慧,即以袂就拂之。野徐曰:‘若得常將紅袖拂,也應勝似碧紗籠。’萊公大笑。”後以“碧紗籠”指題墨因名重受青睞,被珍藏保護。宋 楊萬裏《行部決獄宿新隆寺觀鄒至完題壁》詩:“若愛殿前蒼玉佩,斷無身後碧紗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