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及注釋
譯文
死去的人因歲月流逝而日漸疏遠了啊,活著的人卻會因離別愈久而更感親切。
走出城門,來到郊外,放眼望去啊,卻隻見遍地荒丘野墳。
古象被犁成了耕地啊,象地中的鬆柏也被摧毀而成為柴薪。
白楊樹在秋風吹拂下發出悲淒的聲響啊,那蕭蕭悲淒的聲響使人愁煞。
身逢亂世,羈旅天涯我想返回故鄉啊,但心想回家卻又找不到回家的路子!
注釋
去者:與下句“來者”,指客觀現象中的一切事物。疏:疏遠。
來:一作“生”。
鑒賞
這是《古詩十九首》的第十四首。從題材範圍、藝術境界以至語言風格看來,有些近似第十三首《古詩十九首·驅車上東門》,是出於遊子所作。由於路出城郊,看到墟墓,有感於世路艱難、人生如寄,在死生大限的問題上,憤激地抒發了世亂懷歸而不可得的愴痛之感。
《古詩十九首》雖說不是出於一個作者之手,但這些詩篇卻都植根於東漢末年大動亂的曆史土壤,而具有共同的憂患意識。因為人生理想的幻滅而跌入頹廢感傷的深穀的作者們,為了排遣苦悶,需要諷刺和抨擊黑暗,這一個慘霧迷漫的外宇宙;而更重要的是,他們還需要對自己的內宇宙進行反思:既然人生如寄,那麽人生的價值觀該是如何?既然是榮枯變幻、世態無常、危機重重、禍福旦夕,那麽人生的最後歸宿又將是如何?
創作背景
此詩是《古詩十九首》之一。今人綜合考察《古詩十九首》一般認為十九首詩所產生的年代應當在漢末獻帝建安之前的幾十年間。《古詩十九首》雖說不是出於一個作者之手,但這些詩篇卻都植根於東漢末年大動亂的曆史土壤,而具有共同的憂患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