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王孫
長安城頭頭白烏,夜飛延秋門上呼。
又向人家啄大屋,屋底達官走避胡。
金鞭斷折九馬死,骨肉不得同馳驅。
腰下寶玦青珊瑚,可憐王孫泣路隅。
問之不肯道姓名,但道困苦乞為奴。
已經百日竄荊棘,身上無有完肌膚。
高帝子孫盡隆準,龍種自與常人殊。
豺狼在邑龍在野,王孫善保千金軀。
不敢長語臨交衢,且為王孫立斯須。
昨夜東風吹血腥,東來橐駝滿舊都。
朔方健兒好身手,昔何勇銳今何愚。
竊聞天子已傳位,聖德北服南單於。
花門剺麵請雪恥,慎勿出口他人狙。
哀哉王孫慎勿疏,五陵佳氣無時無。
譯文及注釋
譯文
長安城頭,佇立著一隻白頭烏鴉,
夜暮了,還飛進延秋門上叫哇哇。
這怪物,又向大官邸宅啄個不停,
嚇得達官們,為避胡人逃離了家。
玄宗出奔,折斷金鞭又累死九馬,
皇親國戚,來不及和他一同驅駕。
有個少年,腰間佩帶玉塊和珊瑚,
可憐嗬,他在路旁哭得嗓子嘶啞。
千問萬問,總不肯說出自己姓名,
隻說生活困苦,求人收他做奴伢!
已經有一百多天,逃竄荊棘叢下,
身上無完膚,遍體是裂痕和傷疤。
凡是高帝子孫,大都是鼻梁高直,
龍種與布衣相比,自然來得高雅。
豺狼在城稱帝,龍種卻流落荒野,
王孫嗬,你一定要珍重自己身架。
在十字路口,不敢與你長時交談,
隻能站立片刻,交待你重要的話。
賞析
這首詩寫的是詩人在長安城中看到了往日嬌生慣養的黃金之軀的王公貴族的子孫們在安史叛軍占領長安城之後的淒慘遭遇。
詩中情感十分複雜,既有“龍種自與常人殊”的庸俗忠君思想,又有對處於特殊曆史境況下“但道困苦乞為奴”的弱者的悲憫之情。聯係杜甫平常對錦衣玉食的紈挎子弟的厭惡情緒看,此際應是出於一種人道的同情。
原來居住在華堂高殿中的王孫貴族們已經紛紛逃出長安,“走避胡”,一路逃亡出去。“金鞭斷折九馬死”,慌忙的逃命,以至於把金子裝飾的馬鞭都打斷了、打死了九匹馬,這是一種誇張,說明奔逃時候的惶恐之狀,而且他們在逃跑的時候因為特別急、特別快,以至於他們自己的孩子都沒有能夠完全帶走,所以就有一些“可憐王孫泣路隅”,因為失去了父母,被父母遺棄在長安城中,在路邊哭泣。
創作背景
此詩作於安史之亂爆發後的第二年。唐玄宗天寶十五年(756年)六月九日,潼關失守;十三日,玄宗奔蜀,僅帶著楊貴妃姐妹幾人,其餘妃嬪、皇孫、公主都來不及逃走。七月,安祿山部將孫孝哲攻陷長安,先後殺戮霍長公主以下百餘人。此詩即作於此時。詩中所指“王孫”,應是大難中的幸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