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及注釋
譯文
棲棲遑遑三十年,文名武功兩個都沒有有所成就。
去吳越尋覓山水,厭倦洛陽京都滿眼的風塵。
乘一葉小舟去泛遊鏡湖,向謝靈運致敬作個長揖。
姑且享受杯中美酒,為什麽要計較世上功名?
注釋
自洛之越:洛,今河南省洛陽市。之,往,到。越,今浙江地區,春秋時越國所在地。
遑遑(huáng):忙碌的樣子。出自《列子》“遑遑爾競一時之虛榮”。
賞析
詩頭兩句回顧自己的過去。“遑遑三十載”,詩人此時四十一歲,自發蒙讀書到舉成數為三十載。“書劍兩無成”,詩中用以自況,說自己三十多年辛辛苦苦地讀書,結果一事無成,實是憤激之語。
“山水尋吳越,風塵厭洛京”,兩句前後倒裝,每句句中又倒裝。本來是因為“厭洛京風塵”,所以“尋吳越山水”。一倒裝,詩句頓時勁健,符合格律,富於表現力。一個“厭”字,形象地表現出詩人旅居長安洛陽的厭煩心緒。詩人在長安是求仕,從他在洛陽與公卿的交往看,仍在繼續謀求出仕。但是,半年多的奔走毫無結果,以致詩人終於厭煩,想到吳越尋山問水,洗除胸中的鬱悶。“扁舟泛湖海”是“山水尋吳越”路線的具體化。
創作背景
孟浩然四十歲到長安考科舉,但是沒有考取到功名,大約在公元728年(開元十六年)到東都洛陽遊覽。在洛陽滯留了半年多,次年秋,從洛陽動身漫遊吳越(今江蘇浙江一帶)。這首詩就作於詩人從洛陽往遊吳越前夕,故詩題作“自洛之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