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及注釋
譯文
如今的事態人情淡淡的像一層薄紗,誰又讓我乘馬來到京都作客沾染繁華?
住在小樓聽盡了一夜的春雨淅瀝滴答,明日一早,深幽的小巷便有人叫賣杏花。
鋪開小紙從容地斜寫著草書,在小雨初晴的窗邊細細地煮水、沏茶、撇沫,試品名茶。
不要歎息那京都的塵土會弄髒潔白的衣衫,清明時節還來得及回到鏡湖邊的山陰故家。
注釋
霽(jì):雨後或雪後轉晴。
世味:人世滋味;社會人情。
客:客居。
京華:京城之美稱。因京城是文物、人才匯集之地,故稱。
深巷:很長的巷道。
明朝(zhāo):明日早晨。
矮紙:短紙、小紙。
斜行:傾斜的行列。
草:指草書。
晴窗:明亮的窗戶。
細乳:沏茶時水麵呈白色的小泡沫。
分茶:宋元時煎茶之法。注湯後用箸攪茶乳,使湯水波紋幻變成種種形狀。
賞析
如果掩去作者的名字,讀這首《臨安春雨初霽》,也許會以為它並不是出自“鐵馬金戈”、“氣吞殘虜”的陸放翁之手。詩中雖然有杏花般的春色,卻更隱含著“世味薄似紗”的感傷之情和“閑作草”“戲分茶”的無聊之緒。這是與高唱著“為國戍輪台”而“一身報國”的陸遊的雄奇悲壯的風格特征很不一致的。
自淳熙五年孝宗召見了陸遊以來,他並未得到重用,隻是在福建、江西做了兩任提舉常平茶鹽公事;家後五年,更是遠離政界,但對於政治舞台上的傾軋變幻,對於世態炎涼,他是體會得更深了。所以詩的開頭就用了一個獨具易動的巧譬,感歎世態人情薄得就象半透明的紗。於是首聯開口就言“世味”之“薄”,並驚問“誰令騎馬客京華”。
創作背景
公元1186年(淳熙十三年)春天,作者奉詔入京,接受嚴州知州的職務,赴任之前,先到臨安(今浙江杭州)去覲見皇帝,住在西湖邊上的客棧裏聽候召見,在百無聊賴中,寫下了這首膾炙人口的詩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