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應氏二首
其一
步登北邙阪,遙望洛陽山。
洛陽何寂寞,宮室盡燒焚。
垣牆皆頓擗,荊棘上參天。
不見舊耆老,但睹新少年。
側足無行徑,荒疇不複田。
遊子久不歸,不識陌與阡。
中野何蕭條,千裏無人煙。
念我平常居,氣結不能言。
其二
清時難屢得,嘉會不可常。
天地無終極,人命若朝霜。
願得展嬿婉,我友之朔方。
親昵並集送,置酒此河陽。
中饋豈獨薄?賓飲不盡觴。
愛至望苦深,豈不愧中腸?
山川阻且遠,別促會日長。
願為比翼鳥,施翮起高翔。
譯文及注釋
其一譯文
一步步登上北邙山山坡,遠遠望見洛陽四周群山。
洛陽城顯得多麽的寂寞,昔日的宮室全都被燒焚。
隨處可見的是殘垣斷壁,荊棘高高仿佛上與天齊。
再也尋不見舊時的老人,看到的盡是些小夥少年。
踏足地麵覓不出條路徑,荒蕪了的土地誰來耕田!
遊子已經多年沒有歸來,再也認不得交錯的陌阡。
原野是何等的蕭條,千裏地見不到人煙。
想起平日一道生活的人,傷心哽咽竟無片語隻言。
其二譯文
太平的盛世百年難見,歡樂的聚會不可常逢
天地之悠悠無窮無盡,人生之壽命短如晨霜
願我的好友諸事順利,平安抵達鄴城的北方
親密的友人聚首相送,設宴餞行在名都洛陽
難道是酒宴不夠豐盛?是賓客觥酬不夠歡暢
情誼越深則離別越苦,怎能不使我心愧難當?
此去的山川既阻且長,離別時匆匆會麵更難
我多希望化成比翼鳥,與你們展翅一同飛翔
賞析
其一賞析
此詩作於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應氏指應場、應璩兄弟。應場為"建安七子"之一。曹植時年二十歲,被封為平原侯,應場被任為平原侯庶子。同年七月,曹植隨其父曹操西征馬超,途經洛陽。當時應場也在軍中。之後不久,應場受命為五官將文學,行將北上,曹植設宴送別應氏,寫了兩苗詩。這苕寫洛陽遭董卓之亂後的殘破景象。
"步登北邙阪,遙望洛陽山"二旬,寫信步登上北亡囂山,洛陽周圍的群山便會曆曆在目。北邙即亡墨山,在洛陽城北,是曹植送應場的必經之路。"登"和"望"提挈全詩。隻有登上北亡山,才能遙望洛陽四周的群山。這二旬,既交待了詩人綜觀洛陽的立足點,又為下麵描寫洛陽的荒涼景象,選取了適宜的角度。這樣寫,合乎事理,使人感到詩中所呈現的景物自然、真切。
創作背景
這組詩作於建安十六年(211年),曹植時年二十歲。應氏指應瑒、應璩兄弟,二人並為曹植的好友。曹植作此詩時離董卓作亂已曆二十餘年,因為不斷的軍閥混戰,。昔日繁華的京都已經殘破不堪,麵對荒涼蕭條景色,又想到馬上要與友人各奔一方。於是他寫下了《送應氏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