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及注釋
譯文
荊門山秋來霜降,樹葉零落眼前空;秋風也為我送行,使我的旅途平安。
此次離家遠行不是為了口舌之貪,而是為了遊覽名山大川,因此才想去剡中這個地方。
注釋
荊門:山名,位於今湖北省宜都縣西北的長江南岸,與北岸虎牙山隔江對峙,地勢險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稱。
空:指樹枝葉落已盡。
布帆無恙:運用《晉書·顧愷之傳》的典故:顧愷之從他上司荊州刺史殷仲堪那裏借到布帆,駛船回家,行至破塚,遭大風,他寫信給殷仲堪,說:“行人安穩,布帆無恙。”此處表示旅途平安。
賞析
此詩寫於李白第一次出蜀遠遊時。詩中借景抒情,抒發了作者秋日出遊的愉悅心情,也表達了作者意欲飽覽祖國山河而不惜遠走他鄉的豪情與心誌。全詩寫景、敘事、議論各具形象,筆勢變幻靈活而又自然渾成,風格雍容典雅又不失豪放飄逸,妙用典故而不著痕跡,達到了推陳出新、活潑自然的境界。
第一句是寫景,同時點出題中的“秋”和“荊門”。荊門山原是林木森森,綠葉滿山,然而詩人到來時,卻是秋來霜下,木葉零落,眼前一空。由於山空,江麵也顯得更為開闊。這個“空”字非常形象地描繪出山明水淨、天地清肅的景象,寥廓高朗,而無蕭瑟衰颯之感。
創作背景
根據裴斐編製的《李白年譜簡編》,此詩作於公元725年(唐玄宗開元十三年)。當年李白再遊峨眉山,秋間經清溪、渝州、三峽去蜀,來遊楚地,在離開荊門時作此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