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陳商
長安有男兒,二十心已朽。
楞伽堆案前,楚辭係肘後。
人生有窮拙,日暮聊飲酒。
隻今道已塞,何必須白首?
淒淒陳述聖,披褐鉏俎豆。
學為堯舜文,時人責衰偶。
柴門車轍凍,日下榆影瘦。
黃昏訪我來,苦節青陽皺。
太華五千仞,劈地抽森秀。
旁古無寸尋,一上戛牛鬥。
公卿縱不憐,寧能鎖吾口?
李生師太華,大坐看白晝。
逢霜作樸樕,得氣為春柳。
禮節乃相去,憔悴如芻狗。
風雪直齋壇,墨組貫銅綬。
臣妾氣態間,唯欲承箕帚。
天眼何時開,古劍庸一吼。
譯文及注釋
譯文
長安城裏有一個男子漢,二十歲的年紀心靈已經枯朽。
佛經《楞伽》堆放在桌上,《楚辭》常常帶著手肘後。
人生有時會弄得窮困無能,對著黃昏,姑且喝幾杯酒。
如今前進的道路已經堵塞,何必要存在幻想等白了頭?
清苦可憐的朋友陳述聖,穿著粗布衣,邊耕鋤邊陳列俎豆。
學成了堯舜時代的古樸文體,時髦人卻要求他衰朽的駢偶。
我的柴門前車跡稀稀落落,夕陽西下,榆樹影子又長又瘦。
黃昏時候,你來訪問我,你苦守節操,致使額上已經打皺。
你像那五千仞的太華山,劈地而出,抽拔挺立,森嚴而靈秀。
身旁連一寸一尋的土堆都沒有,卻獨立衝雲霄,觸動牽牛與北鬥。
達官貴人縱然不賞識你,可是哪能鎖得住我的口?
我李生要師法你這太華山,傲然端坐,觀看長天白晝。
逢上寒霜就做那堅強的樸樕,得到暖氣就做那柔美的春柳。
當了奉禮郎,卻迫使我離開這個意願,麵黃肌瘦,如同任人擺弄的芻狗。
創作背景
此詩當作於李賀任奉禮郎的後期。吳企明認為約寫於唐憲宗元和五年(810年)至六年(811年)間,閔澤平認為寫於元和六年(811年)冬。李賀是在長安任奉禮郎時與陳商交遊,當時陳商尚未中舉,生活貧寒,李賀卻樂與之遊,而且非常敬重他。
賞析
此詩開頭八句,作者訴說自己政治上“窮拙”的遭際。在“隻今道已塞”的景況下,他日暮飲酒,酷愛誦讀《楞伽經》和《楚辭》,以排遣內心的苦悶。他已看破官場的黑暗內幕,仕進的前途已經被阻塞,所以產生了“心已朽”的心態。這時他已二十一二歲,詩雲“二十”,當為約數。“人生”兩句,表達了很深的人生感歎。
第九句至第十六句,寫陳商的景況。先形容他寒酸落拓,穿著布衣,雅尚禮儀,他不肯追逐時尚,苦學古文辭,不像時人追求委靡的駢偶文風。次敘他的家很少有人來訪,門庭冷落,連車輪的印跡都凍結起來,門前的榆樹在夕陽照射下拖著瘦長的影子。這裏,寫景淒涼,與前文寫人“淒淒”相呼應。黃昏時節來尋訪作者,固守苦節,春氣亦為之鬱結不暢。以上八句詩,描述陳商的形貌、品格及其遭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