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殘

[宋朝] 陸遊

石鏡山前送落暉,春殘回首倍依依。

時平壯士無功老,鄉遠征人有夢歸。

苜蓿苗侵官道合,蕪菁花入麥畦稀。

倦遊自笑摧頹甚,誰記飛鷹醉打圍。

譯文及注釋

譯文
遙想當年,石鏡山前,眼觀落日;今日春盡之時,回首往事,不免勾起對故鄉的思念。
世道太平,壯士也就隻能無功而老;歸家的路依然漫長,鄉國遙遠,征人又怎能輕易返鄉,想歸家隻有在夢中了。
暮春時節苜蓿盛長,把往日開闊的官道也遮得頗為嚴實;蕪菁花在田隴中開放,顯得麥苗也有點稀稀疏疏。


對遊走各地做官的生涯已經產生厭倦之情,神情黯然消極頹廢到如此程度,連自己也感到可笑;這種情況下,又有誰能記得當年那個英姿煥發攜飛鷹乘醉打獵時的充滿豪氣的陸遊形象?

創作背景

該詩創作於南宋孝宗淳熙三年(公元1176年)春暮,時陸遊五十二歲,任成都府路安撫司參議官兼四川使司參議官,實際上是閑職。詩人麵對春殘日暮的景象,觸景生情,遂發諸多感慨,於是寫下了這首七言律詩。

鑒賞

“石鏡山前送落暉,春殘回首倍依依”,首句所寫,是詩人對往日情事的回億。遙送落暉,當日就不免年近遲暮、修名不立之慨;此刻回首往事,更添時光流逝、年華老去之感。句法圓融而勁健。

“時平壯士無功老,鄉遠征人有夢歸”,頷聯承上“春殘”、“回首”,抒寫報國無門之歎和思念家鄉之情。作者從軍南鄭,本圖從西北出兵,恢複宋室河山,但不到一年即調回成都,從躍馬橫戈的壯士變為驢背行吟的詩人。此時忽忽又已四年,功業無成,年已垂暮,因此有“壯士無功老”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