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潤玉籠綃》譯文及注釋

踏莎行·潤玉籠綃

[宋朝] 吳文英

潤玉籠綃,檀櫻倚扇。繡圈猶帶脂香淺。榴心空疊舞裙紅,艾枝應壓愁鬟亂。
午夢千山,窗陰一箭。香瘢新褪紅絲腕。隔江人在雨聲中,晚風菰葉生秋怨。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柔潤如同白玉的肌膚,罩著菲薄透明的紗衣。用羅絹團扇輕輕遮蔽著淺紅的櫻桃小口。脖頸上圍著繡花圈飾,還散發著淡淡的脂粉香氣。大紅的舞裙上,石榴花的花紋重重疊起,艾草枝兒斜插著舞亂的發髻。
午夢迷離。夢中曆盡千山萬水,其實看窗前的月影,隻是片刻轉移。手腕上紅絲線勒出的印痕剛剛褪去。江麵上的雨聲淅淅瀝瀝,卻無法望到思念中的你。隻有蕭蕭的晚風吹著菰葉,那境味簡直就像已經到了秋季。

注釋
踏莎(suō)行:調名從唐韓翃詩句“踏莎行草過春溪”而來。雙調,五十八字,十句,上下片各五句三仄韻。起首四個四言句,前人多用對偶。
潤玉:指肌膚。
籠綃:簿紗衣服。
檀櫻:淺紅色的櫻桃小口。檀,淺紅色,唐羅隱《牡丹》詩:“豔多煙重欲開難,紅蕊當心一抹檀。”
繡圈:繡花圈飾。
榴心:形容歌女紅色舞裙上印著重疊的石榴子花紋。
艾枝:端午節用艾葉做成虎形,或剪彩為小虎,粘艾葉以戴。見《荊劄歲時記》。
一箭:指刻漏。古代計時工具。
香瘢(bān):指手腕斑痕。
紅絲腕:民俗端午節以五色絲係在腕了以驅鬼祛邪。一名長命縷,一名續命縷,一名辟兵縷。見《風俗通》。
菰(gū):水生植物,也稱茭白,可作菜,子實可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