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忌諷齊王納諫》教學設計
《鄒忌諷齊王納諫》
[兩漢]
鄒忌修八尺有餘,而形貌昳麗。朝服衣冠,窺鏡,謂其妻曰:“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忌不自信,而複問其妾曰:“吾孰與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從外來,與坐談,問之客曰:“吾與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來,孰視之,自以為不如;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暮寢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
於是入朝見威王,曰:“臣誠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於臣,皆以美於徐公。今齊地方千裏,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於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麵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譏於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數月之後,時時而間進;期年之後,雖欲言,無可進者。(謗譏 一作:謗議)
燕、趙、韓、魏聞之,皆朝於齊。此所謂戰勝於朝廷。
教學設計
【設計意圖】
本文篇幅短小,沒有什麽特殊的文言現象,內容也容易把握,如按課文自然順序講解,則很難“啟憤發悱”的。我抓住一個“思”字,貫通全文,分步設置障礙,以引發學生的好奇心理和求知欲望。
【設計提要】
本設計由三個方麵構成。1.“思”之除蔽。2.“思”之諷諫。3.“思”之驗證。
【設計實施】
1.“思”之除蔽。
[問題]鄒忌“暮寢而思之”,他“思”了些什麽?(這個問題是設置的“障礙”,學生容易不假思索地答為“私、畏、求”這個結論。一個看似容易的問題卻回答得不全麵,這就調動起他們思考的積極性,教師可以借此引導學生討論。)
[明確](1)“思之”的“之”指代什麽?“之”指代上文所說的事情,即受蔽過程,而不僅僅是結論。
(2)“思”受蔽過程,首先“思”的應是什麽內容?(這個問題亦是個障礙)
我們不妨設想,如鄒忌確實美於徐公,他還有必要“暮寢而思”嗎?“暮寢而思”,說明鄒忌頭腦清醒,尊重客觀事實。前麵說忌“不自信,複問其妾”,即可窺其一斑。鄒忌經過一番調查研究之後感到奇怪,自己明明不如徐公美,可是妻、妾、客為什麽偏偏要說自己比徐公美呢?鑒於此,起疑應是首先“思”的內容,起疑,才有“思”的必要,而在文中並未見諸文字,這正是作者用筆經濟的地方。然後他回憶起妻、妾、客說過的話,捉摸所以對自己過譽,或偏愛,不願直言;或害怕,不敢直言;或有求,不好直言。這應是其次“思”的內容。至此鄒忌豁然頓悟,終於得出“私、畏、求”的結論,從而除蔽,這應是“思”的原因。這樣的思路無疑符合人們認識事物的客觀規律。
2.“思”之諷諫。
[問題](1)以上是“思”的全部內容嗎?請說說你的看法。(這裏亦設一個障礙,學生往往會簡單地回答:是的。)
[明確]鄒忌通過“比美”,悟出了一個道理,要別人直接評論自己是不容易的,因為他們同自己有著各種關係。於是,他由近及遠,由家庭私事推及國家大事,以親身的感受去規勸齊王。因為個人除蔽,影響和意義太小;齊王除蔽,才直接關係到國家的安危。然而批“龍鱗”,逆“聖聽”,畢竟是一件冒險的事。經過一番深思熟慮後,他決定以設喻的方法諷諫,我想他一定是在一切細節都周密謀慮後,才胸有成竹地安心入睡的。
(2)第2段中鄒忌是怎樣諷勸齊王的呢?
[明確]鄒忌用家庭生活中的小事打比方勸說齊王除蔽納諫。在方式上講是設喻論證,在邏輯上是使用了類比推理。說自己,比齊王,都扣緊“私”“畏”“求”三個方麵。
(3)既然這一段是上一段“思”的繼續和深入,為什麽不在上一段交代呢?
[明確]①避免行文上的重複;②設置懸念。
3.“思”之驗證。
[問題](1)鄒忌諷諫的效果怎樣?他是怎樣取得這樣的效果的?
[明確]齊王回答“善”,對鄒忌的一席話表示肯定和讚賞。由於由小到大,由此及彼,拿自己的切身體驗去規勸齊王;由於設喻巧妙,推論自然,入情入理,加之態度誠懇,一片赤誠,所以齊王欣然接受了他的意見。
(2)齊王是怎樣納諫的?臣民是怎樣進諫的?齊王納諫的結果如何?
[明確]①齊王下令把進諫的方式分為三種,懸賞也分為三等。齊王不計較提意見的方式和態度,這在封建社會是罕見的。這也就是鄒忌敢於進諫的原因。顯然,他對齊王是充分了解的,是做了一番分析研究的。②臣民進諫分為三個階段,生動地反映了這一重大舉措實行時的空前盛況。③結果是“燕、趙、韓、魏聞之,皆朝於齊”,“此所謂戰勝於朝廷”。齊國修明政治,國力強盛,威望日隆,這就是納諫對外產生的影響。國外尚且如此,國內就不言而喻了。作者詳寫國外的反映,國內則不著點墨,其處理之巧妙,筆墨之經濟,令人擊節讚歎,玩味不已。
(3)第3段寫齊王納諫,第4段寫國外的反映,似與“思”聯係不大,你的意見如何,能談一談嗎?(此處亦是“障礙”)
[明確]鄒忌善思,才有反省的可能,才能除蔽;由於深思,乃有巧妙的設喻諷諫,以至齊王欣然納諫。鄒忌並沒有建議齊王應如何去做,而是讓齊王自己去思考,因為結果早就在鄒忌的意料之中,這也正是鄒忌的高明之處。這裏雖未寫一個“思”字,卻與“思”密切相關,因為“戰勝於朝廷”的結果,正是鄒忌“思”的歸宿。這正是“此時無聲勝有聲”了。所謂思斷意續,以結果驗證了“思”的作用的深遠和意大的重大。王安石在《遊褒禪山記》中闡述治學要“深思而慎取”,那麽在治家治國方麵同樣要深思而慎取。鄒忌成功的經驗,不是很好的借鑒嗎?
[總評]以一個“思”字串連全文,並圍繞“思”來設計問題,就像拎起一串葡萄,既能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又使教學在層次上呈現出一種流動的韻律的美,便於學生思緒順暢地流淌。羅曼·羅蘭說過:“天才免不了有障礙,障礙會創造天才。”當然這障礙指的是在人生旅途或學術研究中的困難和挫折。但我們不妨借來用在教學上。在教學上適當地設置障礙,是激疑的一種好方法,疑能刺激學生的中樞神經,障礙能激發學生動腦解決問題的渴望。因此,我們應把它作為啟發式中的一個寶藏來加以挖掘。
課後練習答案
背誦課文,用自己的話說說鄒忌是怎樣成功地說服齊王的;他的勸說方式對我們今天人際交往有什麽啟示。
鄒忌以自己與徐公比美這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為例,在聽到妻、妾、客的讚美並判定與事實不符時不喜不怒,而是冷靜的分析,從中得出直言不易的道理,並準備以此為喻去諷諫齊王。鄒忌在諷諫齊王時,先以身設喻指出妻、妾、客的三種回答各有不同的原因,就是“私”“畏”“求”。然後拿齊王的地位和自己作比較,“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於王”,這些都與鄒忌的處境相似。鄒忌把家事、國事進行類比,最後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結論。 這種委婉勸說的優點在於充分尊重被勸說者,盡情盡理,使之受到啟發、明白道理,所以齊王接受了意見,並立即下令,改革弊政。
今天的人際交往中仍然可以借鑒這種做法,批評別人要講究方法。要既達到使對方接受的目的,又要尊重對方使之不難堪,一定要委婉些。
二、辨析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思
孰:誰。/孰:仔細,周詳。
美:以……為美,認為……美。/美:漂亮,好看。
私:偏愛。動詞/私:私情。
朝:早晨。/朝:朝見。
常句: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我孰與城北徐公美?”
“忌不自信”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
“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
“雖欲言,無可進者。”
“此所謂戰勝於朝廷。”
三、本文中心
本文寫的是戰國初期齊威王接受其相鄒忌的勸諫而采納群言,終於使齊國大治的故事,塑造了鄒忌這樣有自知之明,善於思考,勇於進諫的賢士形象。又表現了齊威王知錯能改,從諫如流的明君形象,和革除弊端,改良政治的迫切願望和巨大決心。告訴我們居上者隻有廣開言路,采納群言,虛心接受批評意見並積極加以改正才有可能成功。
閱讀並回答問題
1、本段所寫的內容是(寫鄒忌與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的讚美而自喜,而是從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是進諫的(緣起)。
2、文章第一段為什麽如此細致地對鄒忌的外貌進行描寫?
說明鄒忌之美,為下文表現他不被別人誇獎所迷惑的性格特點做鋪墊。
3、品味鄒忌的三問,問妻:“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問妾:“吾孰與徐公美?”問客:“吾與徐公孰美?”
第一問的境況是:朝服衣冠窺鏡,謂其妻曰:“我孰與城北徐公美?”雖然自己容貌不差,但不夠自信的鄒忌便去詢問妻子。因此,語氣應保持疑惑但不魯莽。
第二問的原因是:“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忌不自信。”所以對自己的美貌略有懷疑。因此,應帶有疑慮,並且急於知道結果,另外,考慮到所問的對象是小妾。因此,語氣是嚴肅、疑慮、急切的。
第三問的背景是:“且日,客從外來,與坐談,問之。”設想一下當時的情景:客,外人,看問題可能更客觀,但問這樣的問題似乎又不好意思,因此,即使問,也是試探著小聲問。
小結:這三問,看似平常,普通,問的都是“和徐公比美”問題,但由於問的對象不同,問的背景情況不同,因此問的語氣與神態都會不同。
4、品味妻、妾、客的三答:妻,情人眼裏出西施,答得自然非常肯定。妾,身份地位本不高,自然會說鄒忌更英俊。客,有求於鄒忌,答得自然說鄒忌更英俊。
5、麵對妻、妾、客的程度不同,或真或假的讚美,鄒忌的態度如何?我們應該從鄒忌身上學到些什麽呢?
麵對讚美,鄒忌並未得意忘形。“明日,徐公來,孰視之,自以為不如;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暮寢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可見鄒忌很有自知之明。
我們應該從鄒忌身上學到:不偏聽偏信,不被別人的吹捧衝昏頭腦,時刻保持清醒,善於思考,敢於直言勸諫等。
①對人對已有實事求是的態度(正視自己,論人客觀等表述亦可)。
②善於思考,有反思的習慣與自省的能力。
③觀察事物深入細致,透過現象看本質(正確認識妻、妾、客的讚美動機等)。
6、第三段所寫的內容是(寫鄒忌以切身經曆設喻,諷諫齊王除蔽納諫。),是進諫的(內容)。
7、鄒忌是怎樣諷勸齊王的?
鄒忌在“諷”齊王時,很講技巧,先以“閨房小事”談自己的體會,然後以類比的方式委婉進諫。
8、分析“王之蔽甚矣”這一句的表達效果:
“王之蔽甚矣”一句,點明了進諫的主旨,猶如當頭棒喝,一針見血,使其猛醒,具有強烈的表達效果。
9、鄒忌與徐公的比美中悟出的治國道理是什麽?
要廣開言路、虛心納諫,讓人們敢於說真話,才能做到政治清明,在朝廷上戰勝別國。
10、齊王與鄒忌有什麽相似的地方?鄒忌用自己的親身經曆向齊王說明了什麽道理?
齊王和鄒忌的處境相同,鄒忌的妻子、小妾、客人和齊王的妃嬪侍從、大臣和百姓都是偏愛、敬畏或有求於他們的人,因此他們就會奉承鄒忌/齊王,而鄒忌和齊王便會被這些人所蒙蔽。這說明了若被人奉承,便必要小心不可被他人給蒙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