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馬長城窟行》鑒賞

飲馬長城窟行

[兩漢] 佚名

青青河畔草,綿綿思遠道。
遠道不可思,夙昔夢見之。(夙昔 一作:宿昔)
夢見在我傍,忽覺在他鄉。
他鄉各異縣,展轉不相見。
枯桑知天風,海水知天寒。
入門各自媚,誰肯相為言?
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
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
長跪讀素書,書中竟何如?
上言加餐食,下言長相憶。

鑒賞

這是一首漢樂府民歌,抒寫懷人情愫。詩歌的筆法委曲多致,完全隨著抒情主人公飄忽不定的思緒而曲折回旋。比如詩的開頭,由青青綿綿而“思遠道”之人;緊接著卻說“遠道不可思”,要在夢中相見更為真切;“夢見在身邊”,卻又忽然感到夢境是虛的,於是又回到相思難見上。八句之中,幾個轉折,情思恍惚,意象迷離,亦喜亦悲,變化難測,充分寫出了她懷人之情的纏綿殷切。詩中所寫思婦種種意想,似夢非夢,似真非真。象詩中所寫他家有人歸來和自己接到“雙鯉魚”“中有尺素書”的情節,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一種極度思念時產生的臆象。剖魚見書,有著濃厚的傳奇色彩,而遊子投書,又是極合情理的事。作者把二者糅合在一起,以虛寫實,虛實難辨,更富神韻。最令人感動的是結尾。好不容易收到來信,“上言加餐食,下言長相憶”,卻偏偏沒有一個字提到歸期。歸家無期,信中的語氣又近於永訣,蘊含深意。這大概是寄信人不忍明言,讀信人也不敢揣想的。如此作結,餘味無盡。

這首詩以思婦第一人稱自敘的口吻寫出,多處采用比興的手法,語言清新通俗,語句上遞下接,氣勢連貫,很有特色。 全詩語言簡短質樸,通俗易懂,但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詩起頭的“青青河畔草,綿綿思遠道。”是作者借著景色的鋪陳,引發婦人觸景生情,對遠離家鄉的丈夫的思念。“綿綿”兩字傳達了兩層的意義:婦人“思緒的綿綿”是由“草的綿延不絕”引起的。由於路途的遙遠,思念也是突然的,隻好在夢中求得相會,然而才在夢中實現的願望,醒過來後又是遙遠的空間隔絕,依舊是“他鄉各異縣”,彼此無法相見。這一段可以說是故事的前提,在修辭技巧上,“綿綿思遠道,遠道不可思,”中的“遠道”,“宿昔夢見之。夢見在我旁,”中的“夢見”,以及“忽覺在他鄉;他鄉各異縣,”中的“他鄉”,都是修辭技巧中的“頂針”句法。這樣的連綴句子的方式,使得全段讀起來有一種流暢的音樂性。

第二層隻有兩句,“枯桑知天風,海水知天寒。”暗示遠方的人也能了解,而鄰居卻隻顧沉浸在家庭的歡樂中,不肯為她捎個信。在這一層中,運用了起興和對比的手法,寫女子寒門獨居,表現其孤獨和淒涼的感情。

最後一段,情節發生了轉折。忽然有客從遠方帶來丈夫木質雙鯉魚夾封的信函,呼兒差封解除了她的思念之苦,而在書中也獲得了遠方傳來的,對她堅定不移的情意。者樣的故事,主要在描述中國傳統婦女“閨中思人”的感情起伏,文字質樸自然,情感真切悠遠。

該詩在藝術上是具有獨創性的,是膾炙人口的名篇,受到曆代詩評家的讚賞。抒寫詩人的情愫,筆法委婉多姿,完全隨著抒情主人公飄忽不定的思緒而曲折回旋。八句中八個轉折,情思恍惚,意象迷離,似夢非夢,似真非真,亦喜亦悲,變化難測。詩中所寫他家有人歸來和自己接到雙鯉魚中有尺素書的情節,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一種極度思念後產生的臆想。剖魚見書,有著濃厚的傳奇色彩,而遊子投書,又是極合理的事。作者把兩者糅合在一起,以虛寫實,虛實難辨,更富神韻。最令人感動的是結尾。好不容易收到來信,內容卻是“上言加餐食,下言長相憶”,卻偏偏沒有一個字提到歸期。歸家無期,信中的語氣又近於永訣,蘊含深意。這大概是寄信人不忍明言,讀信人也不敢揣想的,如此作結,餘味無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