刓字的意思和解釋
刓
⺉部 共6畫 左右結構 U+5213 CJK 基本漢字
刓字概述
〔刓〕字拚音是(wán),部首是⺉部,總筆數是6畫。
〔刓〕字結構是左右結構,可拆解為(⿰元刂)組成,造字法是形聲字。
〔刓〕字倉頡碼是MULN,五筆是FQJH,四角碼是1220.0。
〔刓〕字統一碼UNICODE是U+5213,位於UNICODE的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基本漢字),十進製:21011,UTF8:E58893。
刓的意思
刓 wán ㄨㄢˊ
基本解釋
①削。
②刻;挖刻。~木為瓢。
③壞,損壞。
④圓鈍無棱角的樣子。
⑤古地名,在今中國陝西省澄城縣南、大荔縣東北。
詳細解釋
動詞
1.形聲。從刀,元聲。本義:削去棱角。
2.同本義。
刓,斷也。 《廣雅 · 釋詁一》刻印刓而不能授。 《史記 · 酈生賈陸傳》刻印刓忽不能予。 《漢書 · 韓信傳》
刓剔(削剃)
pare the edges and corners;
3.磨損 。
刓隱(因磨損而模糊不清);刓缺(磨損殘缺);刓鈍(磨損鈍弊);刓弊(磨損)
wear and tear;
4.雕琢。
刓方以為圓兮。 《楚辭 · 懷沙》
刓飾(雕琢修飾);刓鑿(雕鑿);刓刻(刻削;研磨)
carve;
5.殘缺,凋敝 。
刓困(凋敝疲困);刓弱(殘損疲弱);刓繆(損壞錯亂)
wether;
6.玩忽 。
刓弛(玩忽廢弛);刓脫(玩忽疏略);刓瀆(玩忽輕慢)
neglect;
7.挖,剜 。
刓其目。
dig;
刓的國語辭典解釋
刓 wán ㄨㄢˊ
詳細解釋
動
◎削刻、鏤刻。
《楚辭 · 屈原 · 九章 · 懷沙》:“刓方以為圜兮,常度未替。”
形
◎壞損的。
唐 · 韓愈《請上尊號表》:“堯誅九嬰以定下土,血兵刓刃,僅就厥功。”
刓的兩岸詞典解釋
刓 wán ㄨㄢˊ
詳細解釋
1.《書》用刀挖;削去棱角。
刓方以為圜兮,常度未替(《楚辭‧屈原‧九章‧懷沙》)。
2.《書》磨損;毀壞。
堯誅九嬰以定下土,血兵刓刃,僅就厥功(唐‧韓愈《請上尊號表》)。
刓字的翻譯
trim
beschneiden, abkanten
ガン けずる すりへ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