剟字的意思和解釋
剟
⺉部 共10畫 左右結構 U+525F CJK 基本漢字
剟字概述
〔剟〕字拚音是(duō,chì),部首是⺉部,總筆數是10畫。
〔剟〕字結構是左右結構,可拆解為(⿰叕刂)組成,造字法是形聲字。
〔剟〕字倉頡碼是EEEEN,五筆是CCCJ,四角碼是8240.0。
〔剟〕字統一碼UNICODE是U+525F,位於UNICODE的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基本漢字),十進製:21087,UTF8:E5899F。
〔剟〕字在《通用規範漢字表》的三級字表中。
剟的意思
剟 duō ㄉㄨㄛ
基本解釋
①刊削;刪除。《廣雅•釋詁三》:“剟,削也。”
②割取;選取。《漢書•賈誼傳》:“盜者剟寢戶之簾,搴兩廟之器。”
③刺,戳。《史記•張耳陳餘列傳》:“榜笞數千,刺剟,身無可擊者,終不復言。”
④擊。《廣韻•末韻》:“剟,擊也。”
⑤通“贅”。無用的。《淮南子•繆稱》:“物莫無所不用……是故聖人製其剟材,無所不用矣。”
詳細解釋
動詞
1.形聲。本義:削,刪除。
2.同本義。
剟,刊也。 《說文》剟,削也。 《廣雅 · 釋詁三》吏治榜笞數千刺剟。 《史記 · 張耳陳餘傳》
剟削(刪除,清除);剟除(削除)
omit;
3.割,割取。
盜者剟寢戶之簾。 《漢書 · 賈誼傳》。注:“割取之也。”
剟材(身有殘疾的人材)
cut;
4.雕刻。
村人曳在道旁西,耶娘父母不知。上剟排書字,此是死不歸。 《敦煌曲子詞》
carve;
5.通“掇”。掇拾 。
剟拾(摭拾);剟裒(掇集);剟取(摘取,選取);剟剽(摘抄)
pick up;
剟的國語辭典解釋
剟 duó ㄉㄨㄛˊ
詳細解釋
動
1.用刀刺或割。
《史記 · 卷八九 · 張耳陳餘傳》:“吏治榜笞數千、刺剟,身無可擊者,終不複言。”《漢書 · 卷四八 · 賈誼傳》:“盜者剟寢戶之簾,搴兩廟之器。”
2.削減、刪除。
《商君書 · 定分》:“有敢剟定法令,損益一字以上,罪死不赦。”
剟的兩岸詞典解釋
剟 duó ㄉㄨㄛˊ
詳細解釋
1.《書》以刀刺或割。
盜者剟寢戶之簾,搴兩廟之器(《史記‧卷八十九‧張耳陳餘列傳》)。
2.《書》刪削;刪除。
有敢剟定法令,損益一字以上,罪死不赦(《商君書‧定分》)。
剟字的翻譯
to prick; to cut blocks, to engrave
schneiden, sägen, Blöcke schneiden [ hist. ] (V), stechen, einstechen, gravieren [ hist. ] (V)
タツ タチ テツ